美文网首页育儿宝典老韩书暮潇潇诗文
特别推荐:警惕教育的负向功能(三合一)

特别推荐:警惕教育的负向功能(三合一)

作者: 161f09651b9e | 来源:发表于2019-01-23 07:09 被阅读59次

程红兵 书生校长 昨天

警惕教育的负向功能

程红兵

作为学校教师,或者是学生家长,我们承担着教育学生的重要职责,我们都希望我们的教育对学生起着积极而正面的作用,但现实情况并不都是如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言行举止一不小心也会起着负面作用,或许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教育也会产生负向功能,甚至产生很不好的影响,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案例一:报载,某一线城市的市中心一所名校,很多家长都削尖了脑袋想让孩子进去,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学生家庭背景非富即贵。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兴趣爱好发展也非常全面,家长颇为自豪。教育部要来该市检查义务教育均衡化,按照常规要到学校检查,检查过程中可能会问到学生相关问题。

于是校方高度重视,为了防止学校招生问题露馅,班主任用一节语文课,让学生背答案。老师仿检查组问:“你家住在哪?”老师提供的标准答案是:“我住在学校的附近,平时走几步路就可以到学校了。”老师仿检查组问:“作业多不多?科学实验课有没有安排啊?平时课程会不会占用体育和音乐课的时间呢?”老师提供的标准答案是:“作业一点都不多,45分钟就能做完;我们平时都经常使用实验器材,很喜欢科学实验;体育课和音乐课也是我们喜欢的课程,没有被占用……”真实情况是:学生平时的作业一个半小时都做不完,实验室只有无线电兴趣班的学生才能使用,最喜欢的体育课和音乐课隔三岔五被讨厌的数学课占用……同学不想听,老师硬是将问题和答案重复数次,直到确认每个学生都会按照标准答案回答为止。后来所谓的“检查组”并没有来。

这件事对孩子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等于是公然教学生撒谎,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暴露这件事的当事人就是这所学校的孩子,他向家长讲述了事情的大概,十分困惑地问自己的妈妈:“老师干嘛要教我们说谎?”作为从教36年教龄的老师,我真的感到难受!我们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生诚实守信,为此费尽心力,多少次班会,多少次队会,多少次团会,多少次校会,多少次家长会,多少次谈话,多少次教育,我们的教师一遍遍地教育学生诚实做人,但在这样一次撒谎面前统统烟消云散,老师一贯以来所树立的正面形象彻底坍塌,学校的正面形象彻底坍塌。作为校长,我当然知道这所小学显然是为了检查顺利通过,是为了学校名誉,甚至可以说是为了城市形象。但这些检查、这些名誉、这些形象真的如此重要吗?与孩子幼小的心灵相比,通过弄虚作假而获得的检查通过有什么意义?建立在虚假基础上的名誉有什么意义?这虚假的形象又有什么意义?真的应了我们常常引用的一句话“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们忘记了作为教育工作者从教的初衷,我们不自觉地摒弃了我们原本具有的良善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价值观的角度讲,我们现在变得太功利,功利到只要分数,只要奖牌,只要上级认可,只要通过评审,其他一切可以不顾,科学诚信可以不讲,伦理道德可以不顾,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可以不问。严重背离教育的本意,那这样的教育还是教育吗?十分功利的价值观将导致我们的思维方式偏狭,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眼中只有功利,心中只有功利,眼中没有世界,心中没有他人。有道是追鹿的猎人是看不到山的,捕鱼的渔夫是看不到海的。这样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的视角有盲区,有一大片盲区,这一大片的盲区必然带来一大片恶劣的后果,长此以往下去,学校的德育工作几无意义,剩下的就是负面德育,必然导致学生缺乏诚信,导致社会加速度地走向坑蒙拐骗。号称“人类的医生”的柏拉图,认为运用谎言和欺骗是统治者的职责,其最终结果是导致统治者撒谎成性。

案例二:

 《法制晚报》2010年10月5日报道,北京小学新生调查显示:89.5%的孩子想当干部。对于为何想当干部,孩子们回答:“班干部就是管人的,谁不听话就管谁呗!”“小朋友都听他的,也愿意跟他玩儿。”“当班干部能去老师办公室呢!”

看了这个故事,心情还是很沉重的,我们社会的官本位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孩子们心中,这当然有社会的原因,今天的社会热衷于做官,博士毕业生去考公务员已经成为时尚。看看我们的教育似乎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小学开始就有班干部,班干部就意味着有管人的权力,权力背后就有利益,就有虚荣,于是权力就开始腐蚀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学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如何避免这种现象?是取消班干部制度,是取消班干部所带来的利益,还是让所有的孩子都承担一定的责任、担任一定的职务?值得讨论,值得尝试变革。

一种做法,一个事物往往有两极走向,其正极是你的期望走向,其负极不是你的期望走向,甚或是你的期望反向。有些事情,有些做法一旦出现就是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没有多少负作用,有些事情虽然是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也有很大的负作用,要耗费很大的代价。有些则完全走向你希望的反面。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明确提出了关于功能的两对重要概念,一对是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另一对是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所谓正向功能即指“贡献性功能”,负向功能则是那些“损害性功能”。所谓显性功能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了的功能,或曰客观结果与主观愿望相一致的功能,隐性功能则指那些未经事先筹划而出现的功能,或曰主观愿望之外的功能,默顿的这个理论对我们教育界很有意义。日本教育社会学家柴野昌山以默顿的上述两对概念为基轴,把教育功能分为四大类: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参见吴康宁《教育的负向功能刍议》,载《教育研究》1992第6期。)教育的负向功能同正向功能一样,乃是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尽管在许多情况下,教育的负向功能常常具有隐蔽性与延时性的特征。作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对教育出现负向功能不足为怪,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科学的预见性,努力强化正向功能。

因此,我们在决定某件事情,采用某种策略,选择某种方法,使用某种手段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针对事物的两级走向,采用双向思维,在设想它的正极走向的同时,也要思考它的负极走向,特别是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一旦做法不当,受害的,受损失的是人,是我们的孩子,有些甚至是不可弥补、无法挽回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决策之前一定要慎而又慎。

(本文发表在《未来教育家》2018-9)

教师是引领学生精神的文化使者

程红兵

  笔者非常认同这样一个判断: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所以我以为教师对学生负有精神引领的作用,所谓精神引领不仅是知识的引领,更是价值思想的引领,是价值观的引领,这种引领作用不是简单地体现在教师的口号之中、各种论文之中,而是体现在教师的具体行为之中,体现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体现在教师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在这些行为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价值思想,具体说来就是在这些具体的行为之中所表现出的教师看重什么、看轻什么,教师把什么摆在第一位,教师把什么摆在第二位,教师把什么摆在最后一位,这些直接地看出教师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不时地反思自我的行为,问一问自己:我们对学生的精神引领是正向的吗?是积极的吗?还是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引领学生走向错误的价值观、错误的价值思想?

案例一:

一位当地最著名的某省重点中学校长在全校晨会上对全校学生说:“虽然炸油条也算是一种职业,但是我们学校毕竟不是培养炸油条的。”

这位校长在晨会上训诫学生,也许他的意思是如果你们学生不好好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你说不定就会去卖油条。其本意是要学生认真学习,要志向远大。但是他不经意之间传达出他的价值取向,他说话的口气是对炸油条这个职业的鄙夷,也是对这种劳动的极不尊重。这位校长的这句话直接抵消了所有关于劳动光荣、劳动者平等的一切说教,赤裸裸地道出了对从事普通劳动者的极不尊重。这种影响是完全负面的,对学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优秀的学校之所以优秀主要是有一批优秀的学生,现实情况是,当这个校长发表了这番晨会讲话之后,当时在场亲耳听到这番讲话的一位学生非常难过,非常反感校长这样的态度,找到她信赖的语文老师反映,表达自己的愤慨,这件事才得以曝光。作为教师而言,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应该具有民主的观念、平等的思想,应该树立人人生而平等的价值取向,应该尊重他人,尊重任何劳动者的人格,劳动者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我们教师的价值观扭曲,屈从了世俗的功利价值思想,势必从根本上影响广大并没有树立坚定正确价值观的青少年,长此以往,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就会瞧不起从事普通劳动的劳动者,从精神层面上鄙视这些人,甚至做出更加极端的错误做法,这样的社会就不是平等的社会,这个社会就变成没有温情的社会,就会变成赤裸裸的、血淋淋的功利社会,这是我们极其不愿意看到的状态。

 案例二:

某师范大学的校长曾经在一个招生宣传的大会上自豪地说:“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大都不需要当老师,被分配到省直机关的毕业生位居全省第一。”校长列举的优秀校友全都是行政干部,校长津津乐道的是学校的毕业生有多少局级干部,有多少副省级干部,有多少省部级干部。

案例三:

有人询问美国西点军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官:“在您的心目中,谁才是你们西点军校的优秀校友?”这位老教官的回答出人意料,既不是当过常春藤盟校校长、又当过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也不是先后担任两届总统的格兰特。他认为,麦克阿瑟和巴顿才是西点军校最令人骄傲的校友。为什么?老教官说:“因为他们在学校期间出类拔萃的学业成绩和战场上卓越不凡的战功,都不折不扣地诠释了西点精神。”

案例二和案例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案例二的某师范大学校长,做了一个十分荒唐的招生宣传,也许他的本意是为了学校招收优秀学生,在他的心里主观上认为今天的社会人都是势力的,都是喜欢高官厚禄的,于是他就投其所好,大肆宣传学校毕业生有多少高官,以此来赢得考生的青睐。殊不知,这样的大学校长完全背离了自己应有的正确价值观,他完全世俗化了,成了世俗市民的落后思想的俘虏,以校长的角色标准看待这位校长,可以说他完全堕落了,精神高地完全坍塌,没有一点高级知识分子所应有的价值思想、人文情怀,一个师范大学的校长原本应该建立基本的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念,普世的价值思想,应该以培养优秀的教师后备队伍为己任,应该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为职责,但是他完全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最糟糕的是这样的价值观势必影响学校大批的师范生,客观上是在严重打消师范生从事教师的职业追求,消解师范生成为优秀教师的理想愿景,现在中小学校发现不少师范毕业生真的存在许多问题,走进中小学之后不能有效地承担起相关职责,难怪许多中小学校长、老师都在埋怨师范大学没有培养出像样的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师范大学校长责无旁贷。

案例三西点军校的白发老教官关于优秀校友的看法是值得称道的,他的价值观念无疑是正确的,作为教师不是以地位高低来评价学生,不是以官职高低来衡量毕业生的优秀与否,而是以学校的培养目标作为基本的准则来评价学生,来衡量毕业生的优秀与否,这样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这样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的,也是足以令人信服的。对照案例二的师范大学校长,我们更觉得这位老教官的难能可贵,他不受世俗的影响,不受错误观念的干扰,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坚定自己的是非观念,以平常心看待现实,以常规标准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的行为思想,这样的价值观念,将积极引领学生,给学生以正向价值观的导引,学校值得自豪的,应该是那些事实上与自己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友,不是官本位,那么学生就会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假以时日,学生的价值思想就会逐渐走向正确的轨道。

 作为引领学生的文化使者,我们应该从终极上思考我们的价值思想:你看重什么?你看轻什么? 你以什么为荣?你轻视甚至鄙视什么? 这些决定了你对教育教学各种问题的基本认识。价值思想是附着于外物、附着于行为、附着于语言的内在的关乎价值、形而上的东西。它从根本上思考并回答:为什么存在?人为何而存在?物为何而存在?事为谁而生?言为谁而发?行为谁而做?做什么? 做谁喜欢、谁认可的事情?教师正确的价值观不可或缺,正确的价值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

(本文发表在《未来教育家》2018-8)

不愿等待——中国家庭最普遍的养育风险

三生教育       (罗崇敏)

前言:本文作者来自@知乎网友:叶壮,他是一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工作者,在知乎上以回答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话题著称。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他说:中国家长都有的通病——不给孩子留时间,不愿意等待,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极度缺乏延迟满足能力。

您认同他的看法吗?欢迎文后留言探讨。

为一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工作者,我接触过很多孩子和家长,不少答案里面提到的种种问题我也深有同感。

但是,我想说一个好几代中国家长都有的通病——不给孩子留时间,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极度缺乏延迟满足能力。

例如:

不停追问不开心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各种培训和才艺都赶快赶早考证考级,

要孩子立刻修正错误但不给时间,

催着逼着孩子穿秋裤,

跟孩子发生冲突了立刻就要分出个胜负而不接受求同存异,

孩子的恋爱对象令人不满意就要求他们立刻分手,

孩子不谈恋爱心里着急要求他们马上就得成家……

很多家长,一个个慌得不行,养育孩子根本就没有缓急节奏,甚至无视了一些人跟人相处时的基本原则,毫无「静待花开」的态度,只有「多快好省」的大跃进思想,期待每一个跟孩子有关的事儿都能即刻生效、立刻搞定。

我知道,孩子的事儿家长着急,这是上心的表现。

有的不等待真的是关爱:怕摔了、怕病了、怕不舒服了,着急没毛病。

但是孩子身上的很多别的事儿,说实话,你急有什么用呢?有那着急的心劲儿,你不如多点耐心按部就班来解决本质问题。

我最怕家长跑过来问我问题却不愿意深入讨论:孩子玻璃心,孩子开口晚,孩子在幼儿园打人——没错,这都是问题,但哪个问题不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

树上结个果子,从酸变甜还要几个月呢,何况是个孩子?玻璃心可能是孩子习惯了以负面情绪寻求家长的关注,开口晚可能是日常的语言接触量就不大,孩子有暴力行为可能是对于解决冲突的认识有偏差……

这些情况映射出每个家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深入探讨、详细沟通、稳步推进,那怎么解决?

但很多家长就是不愿意等,他们需要立竿见影地让孩子按照他们的期待发展,他们说:「老师你说的我知道,可你看家里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以后一定注意,你现在给我点干货,支支招,让他赶快自信起来,多说话别打人!」

说实话,治标不治本,治了也白治。就算你这个急性的问题解决了,那慢性的问题还存活着,没几天就要换个方式爆发。

也许各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养育风险,但在我看来,中国最普遍的养育风险,其实就是这个能给每个家庭的养育误区持续推波助澜的共性问题——家长们的等不急。

而这种不愿等待,在我看来最常规的有三种表现形式。

01

不给孩子转变情绪与态度的时间

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见了心仪的玩具,站着看看伸手摸摸再正常不过,很多家长就已经要如临大敌的开始拽孩子走。

如果孩子表达了想要的意愿,一些家长又会用种种手段来表达拒绝,倘若谈不拢——就像你肯定在商场见过的一样——就有可能发生震天哭喊、满地打滚、愤怒斥责和强制带离。

很多时候,家长不给孩子预留「想一想」、「考虑考虑」的时间来转变态度,而要求孩子立刻一百八十度转变思路,抛弃执念,立刻坚定不移地跟他们走。

更多时候,家长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负面的情绪,我很少听到有家长能说出「如果你难受的话,那你可以在这儿哭一会儿。」这样非常高水平的话。

大量的家长会要求孩子在悲伤、愤怒、嫉妒、消沉的时候立刻终止,三秒内转变成积极阳光的小太阳——但你想想也知道,这怎么可能呢?大人丢了一百块还心情低落半天呢,孩子碰见了糟心事儿,凭什么就不能在负面情绪里沉浸一会儿?

家长的这些做法,对于孩子的情商其实是有相当的负面影响的。他会让孩子失去与自身情绪好好相处的机会,对于情绪体验的压抑与被动的快速转化也会降低孩子处理自身负面情绪的能力。

同时,也有可能让孩子掌握这种错误的人际交流方式——比如很多人谈恋爱后,动不动就追问与逼迫自己的恋人,不给对方预留足够的心理空间,进而会让恋人降低了对于自己和这段亲密关系的评价。

02

限制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通路

家长们在孩子身上的付出总是追求即时与强烈的获得感。花钱报了各种班,那各种才艺各种演出甚至各种比赛,都是用来展现能力的好平台。

恰恰因为这种想立刻看到直观成果的心态,让孩子们开始特别偏重学习高转化率的才能,比如背古诗、学钢琴、学舞蹈、学奥数......

这些技能都有比较强的获得感,因为有更多的机会如表演、认证与赛事能用来展现成就。但是,很多软实力因为没法评级打分和 PK,自然就难得青睐。

审美的能力很重要,好奇心很重要,博物学储备很重要,环保意识很重要,体育精神很重要——但因为这些软实力难以构成直接反馈的硬通货,它们在孩子成长中的比重其实并不高,也并不够刻意。

好在这个情况如今大有好转,而且趋势愈发健康,孩子的发展也越来越多样化,当年那一代被揠苗助长的人也成长为新一代的家长,对于这些事儿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所以我想,这一点将成为我今天提到的问题里最先得到解决的。

03

不让孩子掌握他们自己的生活节奏

因为家长过度主动、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其实很难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

对不少孩子来说,什么时间起床、吃饭、学习、社交、锻炼、娱乐、休息……其实一直在被安排,甚至被迫进入时间安排上的对抗(孩子想玩手游,家长不预留相关事件,那只能在其他时间偷偷玩)。

而这也会导致孩子的独立性严重缺失,对于生活的主动掌控能力一直没有机会得到培养。

刚出生的宝宝只会哭,但是人都是慢慢会走会跑会说话的。随着能力边界的延展,家庭应该给孩子出让更多的掌控力。

很多孩子接受被动管理习惯了,待上了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才开始做些对自身主动管理的事情,其中的能力短板不言而喻。

写在最后的话,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个特别扯淡的话,它预设了两点:人活着就是跟别人死磕,人生是一条赛道谁跑得快谁赢。

问题是,这两点都是错的。

若活着就为了磕死别人,那生命也太过可悲;而人生若是一条标准的赛道,那生命也太过枯燥。

无论孩子和父母,人生都不接受赛道假设,急什么急?

摘一段《世说新语·忿狷》: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这段话的意思是:王蓝田(王述,袭封蓝田侯,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性子特着急。他曾经有一次吃鸡蛋,拿筷子扎着吃没扎着,结果急眼了,抓起鸡蛋就给扔地上了;鸡蛋在地上打起转来不停下,他就从席上下来用木屐鞋底下的齿来踩,结果又没踩着,这下更生气了;于是把鸡蛋捡起来塞嘴里,咬破了又吐掉了。

王右军(就是王羲之)听说了表示 233333,说:「就算王述他老爸王承有这种性格,也都没一点可取之处,何况他个王述呢?」

其实教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不可操之过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特别推荐:警惕教育的负向功能(三合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id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