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意写一首闷闷不乐的颂歌,可我要像破晓晨鸡在栖木上引吭啼唱,只要能唤醒我的左邻右舍就好。——梭罗

“夏天一清早,惯常洗过澡之后,有时我独坐在洒满阳光的门口,从日出一直到正午,出神冥想,置身于松树、山核桃树和漆树丛中,四下里一片孤寂和宁静,唯有鸟儿在近处歌唱,或者悄没声儿地掠过我的小屋,直到夕阳余晖照在我的西窗上……”
170多年前,有个叫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在瓦尔登湖畔,过着这种我们羡慕嫉妒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反观我们的28岁,为理想、为家庭、为事业,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恨不得不吃不睡……为的就是未来能过上这种诗和远方的日子。
为了一个并不那么清晰的未来,我们或心甘情愿,或不得不,或激情满怀,或牢骚满腹地奔波在眼前这忙忙碌碌的生活中。
这种诗和远方的生活,非得我们如此拼命吗?梭罗用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回答了我们。

《瓦尔登湖》作者亨利 · 戴维 · 梭罗,1837年20岁时即从哈佛大学毕业。哈佛大学历来是精英的摇篮,然而,梭罗却回到了家乡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做了一名普通的教师。除了做了两年教师,他还当过土地测量员、大作家爱默生的学生兼助手。
梭罗可谓是有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最离经叛道的行为就是在1845年的春天,带着一把斧头在瓦尔登湖畔亲手砍树建造小木屋,并于7月4日美国独立纪念日入住。
开荒、种果蔬、卖豆子,读书、思考、写作,一住两年零两个月,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人可以过一种简朴的、返璞归真的、幸福的生活。
自然,他的这种特立独行的行为,很不被他的乡邻理解。
有农夫好言劝告:“你不能光吃蔬菜过活,因为蔬菜对骨头毫无营养可言。”
有人常跟他念叨:“我想,你在那里准会感到很孤独,总想和人们更接近一些吧,特别是在下雨、下雪的日日夜夜里。”
他却调侃农夫的那头耕牛就是靠蔬菜长成的骨头,正不顾一切障碍,使劲儿拖着它和它的耕犁往前赶;感悟出,两条腿不管怎么使劲走,也不能让两颗心挨得更近些。
他不但靠双手劳动养活了自己,还发现,一年里头只要工作六个星期,就足够支付他所有的生活开支。整个冬天,还有大部分夏天,他可以自由自在,安心读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梭罗有这种思想,并且一直按照自己的思想践行着,自然不会大富大贵。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梭罗默默无闻,并不为人所赏识,靠写作、讲学、甚至打短工为生。
甚至这本被誉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本书之一”(美国国会图书馆评语)、“美国文学中无可争议的六本或八本传世之作之一”、“超凡入圣的”《瓦尔登湖》,当年出版也并不顺利,他不得不前后八次,反复润饰、增补、修改,历时五载方得成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大放异彩。
另外,梭罗英年早逝,44岁时死于肺结核。独身。
然而,梭罗博物馆曾在网站上做过一个调查:你认为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结果超出92%,431439位世界各国身份、职业、信仰等各不相同的被调查者,均点了“否”。
点“否”的问题指向:为什么认为梭罗的生活是幸福的?被调查者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有一点却惊人地一致:因为梭罗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
“我到树林子去,是因为我希望自己有目的地生活,仅仅面对生活中的基本事实,看看我能不能学会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免得我在弥留之际觉得自己虚度了一生。”梭罗如是说。
他想到林子去,他就去了,两年后,“我离开树林子,就像我入住树林子一样,都有充分的理由。也许我觉得,似乎还有好几种生活方式可供选择,我不该在这么一种生活方式上花费更多时间。”他确实是一直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梭罗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各不相同的人越多越好;也希望,每个人谨慎地寻摸和追求自己的方式,“不是他父亲的、他母亲的或者他邻居的方式。年轻人可以造房,可以种植,可以航海,只要不阻挠他去做他告诉我他喜欢做的事就得了。”
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似乎总是不知觉地被潮流所裹挟,被环境所左右,受别人的影响而忘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渔民在海边晒太阳,一位绅士走过来对他说:“天气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去捕鱼呢?”
渔夫回答:“先生,捕鱼干什么呢?”
“捕鱼你就能挣很多钱啊!”
渔夫说:“挣钱又为了做什么呢?”
“挣钱你就可以买一艘更大的船。”
“先生,买大船又做什么呢?”
“这样你就可以打更多的鱼,挣更多的钱。”
“那又能怎么样呢?”
“这样你就可以像我这样,在海边晒太阳。”
渔夫说:“先生,我现在正在这样做呢。”
当今这个时代,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人人似乎变得焦虑浮躁,抛开真缺钱的人不说,许多早已有了不错物质生活保障的人似乎也如此。我们起步于为了过上好日子,却在努力中习惯了无止境的追逐而忘记了初心。
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物欲却是身体和心灵的羁绊。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过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而不是父亲、母亲、周围邻居想要你过的,更不应该是被俗世的价值观绑架了的生活。
梭罗说:“我至少从我的试验中悟出了这么一点心得:一个人只要充满自信地朝着他梦想指引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他心中想象的那种生活,那他就会获得在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
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与君共勉。
推荐阅读:
重读经典|读经典,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网友评论
读书也不自由,现在我首先得读"相关"的,写完书评,才能读自选的。这个月读到一本«孤独的城市»,超级喜欢。
班长喜欢旅游徒步,豆瓣有一个群组,招这一类写手,你上豆瓣联系我,我推荐给你看看。
https://www.jianshu.com/p/1a5525679d92
其实需要早点规划
此文和《瓦尔登湖》一样,主旨清晰,文笔优美。
首先,作者的一个对比非常能引起共鸣,那就用28岁的我们,和170年前的梭罗去比较当下的生活。
他的履历可以说金光闪闪,可是他却急流勇退,回到乡镇做了教师。并在不久之后开始践行自己“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他得到了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田园生活。海子的期望,成了“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他的梦想,永远在“明天”。而卢梭却是在28岁就放下一切,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生活。
什么是成功?成功之后呢?
梭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活,虽然不被常人理解,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独乐乐的精神世界。并且他的思想、作品也成功地影响了后世,影响着他们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价值观。
作者引用的书中金句大家都不陌生,这就是经典的力量。作者此篇读后感,引申出一个问题:“你想要怎样的生活?”全文语言优美,逻辑严谨,行云流水,非常耐看。
读罢此文,我不禁又开始回头看自己的前半生,为了生活,哪里还有梦想?这当下的生活,就是我所想要的生活吗?
题外话,昨天我看了几集《蓝色大海的传说》,里面的一个片段是,全智贤主演的美人鱼上岸到首尔去找自己几世情缘。她没有钱,没有人愿意给她吃的。就在她饥肠辘辘时候,她看到几个中学生模样的人正在和一个同龄学生讹钱。她现学现卖,找了一个小学生,让小学生给她钱。而她找的这个孩子却非常冷静,告诉她这是不对的。后来,小孩请美人鱼到便利店吃了一盒拌面,一边吃一边告诉美人鱼,以后要自己打工赚钱。她的妈妈为了赚钱非常的辛苦,日日夜夜都在外面,都没有时间多余时间陪自己。美人鱼问:“赚钱做什么?”孩子答:“为了让我们将来过得幸福!”“那什么时候才能幸福?”孩子接不下去了,对她来说,父母在身边应该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可是父母为了她能多上几个补习班,不得不拼命赚钱……
这就是我们当下最真实的写照,谁不是上有老下有小,两个肩膀要扛起一家人的开销。但愿在这个尘世,我们没有白来一遭,梦想和期待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更何况眼下的一切,是我们最甜蜜的负担。
梭罗的成就我也许无法企及,给我几辈子也不行,但是,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点追求还是有的。感谢无色生香的分享,感谢您的思考和警示。
作者:俞米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054e320b866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极喜欢这句话!闪着钻石般的光芒!
这本书,真得被你读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