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到处是“社交电商”的宣讲,是各种雨后春笋的“社交电商”平台,我们的平台独特特征、项目突破口、以及社交本质属性、用户思维后面可能还要细化,更鲜明。
这几年我一直在反思几种流行的商业模式,从传统电商到微商,到新零售,到传统社群……
对标目标是:传统商业,尤其是传统商贾大咖到小而美的百年老店。

中国人的根子里,是缺乏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时代的,所以文化和思想里缺乏了“商业规则”和“商业诚信”,这一课是欠缺的!
我们的骨子里,还是基于“人”,基于“信任”,基于“口碑”,基于一定的“圈子”。
中国人的文化是“朋友文化”,群从性文化;西方是“个体文化”,强调独立和不同。

社交——回看中国文化的源头,“社”为“示”+“土”(古字“土”上还多一个“木”),本意是土地之主,土地之神。强调人与人基于共同的“土地神”,有共同的祭祀对象,有共同的信仰。
“交”,是交叉,交往,往来。
最初的“社交”就是基于共同土地神,有共同信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后来,拓展到本社与他社之间的交往往来,泛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情、活动等互通!

互联网时代,这种社交因为技术手段和平台的成熟,我们又拓展到了线上。
同时,也具有了更独特的交往特征:因为我们只有不断地与各类人员进行交往和信息沟通,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扩充自己。

梳理一下,中国缺乏商业诚信化下的很多商业行为,其实称不上“商业(本质)”,只算“买卖”行为!
这种“买卖”行为虽然是简单而好用的,高效达成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但是,恰恰是省略了“社交”的本质,少了人心的沟通、少了人情与人文的深度认同,交易达成就往往意味着“买卖”结束——最多剩下一点售后服务。
正因为如此,我们发现“用户”粘度极为有限。

大量的,类同买卖行为,又加速了人与人之间购买力与信任的透支!
我们看到好些所谓商业生态,其实是“透支”我们若干时间后的需求的!
万幸的是,中国人口实在太多太多了,14亿人口好像足够我们每个模式都透支一遍!
我们以“每卖”每个人一块钱,都业绩14亿了,所以直销传销这种“社交”商业模式中国创造了世界奇迹。
但是我们冷静下来看,直销甚至传销,我们排除其中的人性逐利劣根性不说,其实它们是真的“社交”商业模式,有很多很有价值的“社交”商业内容与行为。

我们做“社交电商”,“社交”部分的挖掘可能是日常难点,“电商”恰恰可能是“社群”到一定体量后最容易产生的
但是,维系“社交电商”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根基可能还在“社交”!
“电商”只完成两个内容:买卖或生意的达成,社员分享获得应有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