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崔律阅读营·Day2 日志】
这是2019年4月24日“100天崔律阅读营”之“1.2 《奇特的一生》做计划&时间记录” 的学习日志。
今日片段:时间“成本”核算
片段:1.2 《奇特的一生》
•原文:P45(2019年2月5日 Day4 )
•我浏览了他《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一文的手稿,在最后一页我看到了这篇论文的“成本”:
•准备(提纲、翻阅其他手稿和参考文献)14小时30分
•写29小时15分
•共费43小时45分
•共8天,1921年10月12日至19日。
•他做时间统计,也善于做时间统计。
•有些作者在稿子上注明完稿日期。写上具体日子的较为少见;写明从几日到几日的,那就更少见了。至于用了多少小时,我是头一遭见到。
•柳比歇夫的每篇论文,都有“成本”核算。这个核算是怎么做的?原来根本没有专门做过什么核算。他的时间统计法仿佛是一台计算机,自动提供了数据: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写一封信,不管干什么,每道工序的时间都算得一清二楚。
1.我的阅读理解:
昨天看了关于柳翁做计划和时间记录的片段,那么这些时间记录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今天的片段告诉我们这些时间记录可以用来时间成本的核算。
怎么来核算呢?
在柳翁的每篇论文的手稿都有写了用了多少小时。
比如他《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一文的手稿,在最后一页我看到了这篇论文的“成本”:
•准备(提纲、翻阅其他手稿和参考文献)14小时30分
•写29小时15分
•共费43小时45分
•共8天,1921年10月12日至19日。
也就是说柳翁在写每篇论文后,把他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都要统计出来。
这些成本核算有什么用呢?
是为了准确的算出每项工作的时间消耗。这似乎有一些可能性,因为他的计划是根据他的过往经验来制定的。他的过往经验来自于他的时间记录。
2.我的课后实践:
开启一个任务时,尤其是大的或重复性多的任务,留心时间和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这对后续预估时间有很大的帮助。
以前都是从时间段的角度来出发记录时间,今天试着从任务角度出发,来记录每个步骤的时间。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暂无
4.其他想说的话(例如课程收获):
①@李霞,从昨天的片段中摘出关于阅读计划,从阅读不同类型的书,每种类型书的阅读时间,每类书的阅读方法,这三个方面来详细描述阅读计划。这个点逻辑清晰,不错哦!
②@崔律讲解
根据主题:柳翁的做法,制作年/月计划
a是做什么的计划呢?
原文“根据老经验,我知道我一小时能看20~30页”,也就是说,假如要看一本200页的书,计划需要10小时或7小时。
原文“如果认真办事,实际工作时间对预定工作时间的误差一般为10%”,也就是说,假如要做一项任务,计划时间是10小时,实际工作时间通常是9~11小时。
误差为正负10%,一般是提前完成的,还是没有完成呢?多是未完成(原文“需要作摘要评论的书常常没有完成,预定的数目落下很多……”)
通过以上可以推测出是关于时间或任务的计划。
b依据什么做计划呢?
柳翁依据他过去的经验。
c过去的经验如何得来呢?
通过上节计划和时间记录,我们可以推测出柳翁过去的经验,是通过时间记录来的。
d尽管如此,实际完成时间要超出计划时间多10%,即未能按计划完成任务。为什么未能按计划完成任务呢?
有四个,兴趣转移、欠“债”太多、精力暂时衰退、外界的原因。
e那这个计划还有必要做吗?为什么呢?
有必要做计划,因为柳翁依照这个计划也就是这个方法,帮柳翁取得了很多成就。
进一步推测,尽管做计划时,只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90%,但如果不做计划,可能连90%也做不到。的确如此,以前周末的时间都是随机来做,整个一天下来也没有什么成果,后来给周末也设定了日清单,发现竟然可以完成好几件事。这就是计划所能带来的力量。
阅读领域的误差是10%,或许其他领域的误差更小,如1%。也就是说不同领域,实际工作时间对预定工作时间的误差是不同的,所以不要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这需要我们通过时间记录来观察,得出结论。
5.【学霸题·复盘】我的阅读日志VS崔律的讲解:
各自亮点:
@崔律:①用一连串的提问来讲解,有效避免了跑题;②确定的内容拿出来拆为己用,不确定的内容只了解了解就可以了(比如关柳翁做的评论及摘要等内容);
@自己:①主旨有get到,不错,有进步!②根据原文,有去联系自己的经验,把它拆为己用。
给各自建议:
@崔律:暂时没有哈
@自己:对原文中那些没有确定依据的内容,就果断的放弃吧不要纠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