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有感而作

天空湛蓝,太阳当空。又到了麦子成熟飘香的季节,耀眼的阳光普照着一望无际金黄色的麦田,麦芒上升腾起的热浪直逼天空。趁着周末回到了老家,看看准备收割的村庄和父母亲。
行走在仅能单行一车的乡村公里上,两旁新载的观赏树取代了原来绿茵如盖但是一到春季就飘絮的杨树,新培的路肩上还铺满了绿草皮,间或还摆放着垃圾桶,看来如火如荼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已初见成效。
还没到家,就远远看见身影已不再高大的父亲在村口的小桥上等待我们,及至跟前父亲乐呵呵地迎上来帮我们拿东西,仍如以前一样言语不多,只是对着孙女问道路上热吗?今天不上学了吗?赶快到屋里奶奶已做熟饭了。对我们俩的问候仍然是工作那么忙咋顾得回来了?
每次回老家,看见发生巨大变化的村庄、逐渐增多的陌生面孔以及日渐变老的父母亲,心中都有说不出的滋味久久不能散去,而且随着自己岁数日渐增大,越是感慨万千。
1
父亲兄弟四个,排行老大,奶奶在父亲十八岁时就去世了,叔叔们尚小不能劳动,本来就已经作为家中主要劳动力的父亲,便主动和爷爷一同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父亲天生老实本分,吃苦耐劳,农忙时下地劳作,农闲时随人去干建筑活打杂工挣点零钱补贴家用,所以一年到头都是忙忙碌碌。外出做工时顺便捡回点石头以备以后建房之用,还跟舅爷瞟学了木匠活,可以粗略加工一些房梁和家具。
待到叔叔们逐渐长大当婚的时候,已经成家的父亲很自然地就和爷爷一起为他们操心了,当时一大家包括已结婚成家的父亲都还挤在爷爷的小屋子里,所以首先要解决为他们建房子的问题。
于是父亲用捡来的石头做根基,上面以泥土制成的胚砖做墙,用自栽或捡来的树木做梁,买来青瓦做房顶,先是为二叔建了新房子;后来又为三叔、四叔分别建起了新房子。他们一个个结婚成家后都搬出了爷爷的小屋,只有父亲还没有为自己建新房子还留在那里。
记得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父亲开始考虑为自己家盖新房子了,一方面小屋实在住不下了,另一方面我作为家中的儿子也十多岁了,在农村也很快要到办事(结婚)的年龄了,盖房子是大事需要早打算早动手。
因为家里几乎全依靠贫瘠的农田收成为收入来源,那些年农民负担很重,除却种地成本和农业税费,算下来种地是没有结余的,只是剩点口粮了,所以盖房子几乎压垮了父亲。
但是父亲还是省吃俭用加上打点零工一点一点积攒点整钱,就立即去买点砖啊水泥啊等建筑材料备用,他说买成东西放那踏实,不然放钱就可能打洒了。
父亲还利用出去干建筑活的机会,留意哪里的砖头啊木材啊有便宜的或处理的,便立即抢购回来。记得有次为了几根比较划算的木檩,父亲硬是步行近十里路用架子车拉了回来。
就这样东拼西凑磕磕绊绊把建筑材料准备差不多了,父亲决定开始盖房子了。为了节省工钱,父亲就喊上叔叔或者愿意帮忙的邻居来建房,没有工钱只是在家吃由母亲做的饭。
但多半或经常是父亲一个人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的起早贪黑的忙活着,本来言语就少,那段时间父亲的话就更少了,专注于自己的大事里去了,本来还算高大但就消瘦的身板变得更加黑瘦了。
总算建成了砖瓦结构的四间正屋,家底用完又向亲戚借了外债,就没有架势盖边房和院子了,就那当我们搬进新房子里时,还是感觉到了父亲发自心底的喜悦。
后来几乎采用相同的办法和过程,父亲又一点一点捣鼓起了一间厨房,前面一间耳房带过道和一个农家小院,就是现在还保留的模样。
虽然后来庄子上的房子都逐渐翻建成了平房到现在的楼房,因为作为独子的我后来一直上学直到参加工作在县城里居住,没有回老家结婚居住,所以父亲也就没有再操心为儿子盖新房子了,倒是我说房子现在看来已十分落后重建住着舒服些时,父亲说就这就够住到老的了,还盖那干啥。
倾尽一生都在为别人盖房子的父亲,唯独没有考虑为自己盖房子。

2
父亲壮年时身材高大,不爱言语,生活的艰辛使得脸上难见笑容,加上大大的眼睛,胡须浓密,整日看起来一脸严肃,我们姐弟三人小时候都非常怕他,虽然他很少凶我们。
父亲没有进过学校门,也不知道上学有什么好处,但他还是非常支持家里人去上学的,三叔在那个年代一直上到在我们村罕见的高中。大姐也上到了小学五年级毕业因为同村的都不上了她也不上了。二姐上到初二因为生了一场几年才看好的病(现在看来早已不是什么大病)后来也辍学了。
作为家中的老小,我才六岁时就在村庄上的一个大土房子里上学,学的什么老师是谁后来竟都没有了记忆。很快就转到了村小学上到二年级,后来又到乡中心小学,竟然一路下来一直在上学的路上越走越远。
父亲不识字也不知道学校的道道,所以他从来不过问我在校的事情。但不论家里多么拮据,每当我快开学时,父亲都会计划好是卖粮食还是卖猪以备相对来说不算小数目的学费和伙食费。
家里供一个学生开始与别的家庭没有多少区别,但是随着上学年数的增多,花费就是对家庭能够积攒下来的闲钱的掠夺,时间长了区别就明显了,别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添置家产、翻建房屋、迎婚嫁娶……慢慢地我们家就被甩在后边了。
对于这些变化父亲嘴上虽然不说,心里当然也是明白,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我们上学不但不能出去打工挣钱还要花钱,而是偶尔听母亲说,父亲常常自责自己年纪大了又不识字出远门打工也没人要,也只有守着二亩田地了。
所以父亲终年就是围着家里的几亩薄田勤劳耕作,虽然极尽辛劳,但是农作物的收成依然不尽人意。但是父亲从来不抱怨也不灰心,仍然勤劳如初,就像是注定这是他的职业一样,始终对农活不离不弃。
父亲虽然不会拿起早贪黑勤耕于土地而始终不能衣食无忧的话题来教育我好好上学,但是我还是从他偶尔谈起镇上供销社里的售货员或老师等吃商品粮人的闲适时的那份羡慕,我心里明白父亲心里对于上学对于文化在我身上还是有所期盼的。
在庄子上像我十来多岁的男孩子到初中都不上学了,他们或是出远门打工或是在家里耕作田地了,只有我还在上学。父亲从来不管我的学习,但每当我周末或假期在家与父亲一起下地干活,不多会就想偷懒时,看到父亲永远都是一声不吭地耕作时,我都觉得惭愧,这种影响一直伴随着我。

3
父亲在我成长的年代留给我的印象都是高大和健壮的,繁重的农活锤炼了黝黑结实的身板。发现父亲有老的迹象是我参加工作以后,那是我刚参加工作那年的端午节回老家,正赶上麦收时节,整个村庄一片忙碌。
午后火辣辣的太阳下,我跟着父亲去地里收麦子,父亲在前我在后,许是好久没有干农活的缘故,还没有走多远,我就感到汗珠从脸上划过,胸闷气短,燥热难耐。我抬头眯着眼睛望见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更感到热浪滚滚。
当我收回目光落在前面父亲的身上时,只看见父亲后面的脖子和后脑勺,整个脑袋因为随着后背前倾也弯下了,而且步履也没有了往日的坚定稳当。当我赶紧追上去和他同行时,发现我竟高出了他许多,侧面看去鬓角的许多白发映入眼帘。
在接下来的田间劳作时,我也发现父亲已没有往昔的干净利落了,时不时还停下来歇歇,真的是岁月不饶人啊。
父亲庇护我成长,待我长大,他已年老。
我当时已在县里参加工作,父亲当然喜在心里,但是他仍然勤耕不辍,还在为我的婚事房子等等操心。我也知道当时微薄的工资连自己生活都不能顾全,所以也就没有苍白地劝他不要种地在家了。
后来我慢慢在县城里成家添孩,父亲还是和母亲一起在乡下居住。父亲也曾来城里和我们一起短暂生活过,一直忙惯了的他很不习惯,闲的发慌,终还是回到老家亲近存在亲近土地快活一些,好在离我们也不远,后来就没有再强求了。
赶到节日或者空闲我带着老婆孩子回到老家,是父亲特别高兴的时候,把爷爷和叔叔也请来围成一大桌,吃着母亲准备好了的饭菜,我陪着父亲喝两杯小酒,整个小院充满了欢乐。
又是麦子成熟季节,整个田野弥漫着麦子的香甜气息。现在都是机械收割,农活要轻松许多。
进到院里,围着围裙的母亲满面笑容地搂住了她的大孙女,来来来我们开始吃饭,我拎着酒瓶和父亲并肩走进了屋里,我们的午饭开始了。
我知道,很快小院的水泥地坪上会堆起父亲从地里拉回来的麦子,金黄黄的铺满一地。父亲会时不时盯着看看,还会蹲下来用手抓起一把搓搓放在鼻子上闻闻,然后抬起头眯起眼睛细心品味着小麦的味道,那一定还是闻了几十年的那种香香甜甜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