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快乐呀!终于可以好好休息几天了……”
朋友圈被各种假期欢庆的信息刷屏,但在欢乐的表象下,有人却发出了不合时宜的感慨:“明明是假期第一天,为什么我已经在害怕假期结束后的工作了?连如何好好享受这几天都不知道……”
这种匪夷所思的心态,或许道出了现代职场人的普遍困境:我们渴望假期到来,却又挣脱不了“假期结束后无休止工作”这样的困扰,以至于连短暂的休息时光都无法真正放松。
这让我想起最近社交媒体上广受热议的一句话:“不想上班,就不要找工作,而是要找事做。”乍听之下,这像是一句“佛系躺平”的口号,但思量之下,却处处透露着职场智慧的底蕴,也许能为那些在假期都无法摆脱工作阴影的职场人提供一条出路。
01 为什么我们厌倦“上班”
想一想,是什么让你对“上班”如此抗拒?
也许是每天面对同样的工位,重复相似的任务;也许是为了完成KPI而放弃自己的创意;也许是职场中看不到的天花板与无尽的内卷。
一项针对95后职场人的调查显示,超过68%的年轻人表示“对当前工作缺乏热情”,而82%的人承认自己“经常在工作中走神”。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工作?仅仅是为了薪水吗?
当“上班”变成一种单纯的时间交换,当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售卖给公司却找不到价值感,“职场倦怠”就像一场慢性病,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热情和创造力。

02 从“找工作”到“找事做”的思维转变
“找工作”和“找事做”,看似只有两字之差,实则是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
找工作: 关注的是岗位、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外在条件。 找事做: 关注的是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
有句流行语:“每个伟大的企业家都不是去找一份工作,而是去解决一个问题。”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不是为了当CEO,而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电商问题;雷军创办小米不是为了当董事长,而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用上好的科技产品。
当然,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企业家,但“找事做”的思维可以应用在任何职业选择中。
我认识一名普通的市场专员,公司要求他每天完成固定数量的电话营销任务。起初,他像多数同事一样,把这当作“必须完成的工作”,每天痛苦地熬着时间。后来,他在我的建议下,尝试转变思路,不再把电话营销看作“任务”,而是把它视为“帮助潜在客户了解能解决他们问题的产品”。他开始仔细研究客户的真实需求,精心准备每一次通话,甚至开发了一套高效的沟通模板,最终不仅大幅提升了转化率,还被提拔为团队负责人。
这就是从“上班”到“做事”的转变。
03 从“打工人”到“生活的主角”
“找事做”不只是一种职场策略,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当你不再把自己定位为“打工人”,而是“生活的主角”,你的整个人生轨迹都将发生改变。
上海某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小李,入职两年后陷入倦怠。他发现,与其被困在加班与职场政治中,不如将精力投入到他真正热爱的开源项目中。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了一款效率工具,解决了许多程序员的痛点。这个项目不仅为他带来了行业声誉,还让他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小李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你开始“做事”而非简单“上班“,你会发现生活的可能性远超想象。

04 “找事做”的三个关键步骤
如何实现从“找工作”到“找事做”的转变?我总结了三个关键步骤:
1. 发现你的“原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特质,这是你的“原力”所在。也许是沟通能力、分析思维、创意表达,或是组织协调能力。
管理学上曾提出“一流工作者”的标准:不是完成分配的工作,而是“发现工作”。发现工作的能力建立在对自身特质的深刻理解之上。
实用技巧: 回顾你过去获得成就感的经历,分析其中的共性,找出你的"原力"所在。
2. 寻找社会的“痛点”
真正有价值的工作都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你需要敏锐地观察社会需求,发现那些亟待解决的“痛点”。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喜欢说:“小痛点,大市场。”同样道理,在职场中寻找痛点并提供解决方案,往往能获得超乎想象的成长空间。
实用技巧: 列出你所在行业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思考如何用你的“原力”解决这些问题。
3. 建立“价值”而非“履职”的工作观
真正的职场高手不是把工作当作履行职责,而是创造价值的过程。
不要问“我应该做什么工作”,而要问“我能为组织、为客户、为社会创造什么价值”。
实用技巧: 每周反思你所做的工作为他人创造了什么价值,并思考如何提升这种价值。
05 结语:把生命投入到值得的事业中
生命短暂而珍贵,每一天的工作都是生命的消耗。
如果你厌倦了每天对"上班"的抱怨,不妨试着转变思维——不再简单寻找一份工作,而是找到真正值得你投入的事业。
当你把关注点从“我必须上班”转向“我想做成什么事”,你会发现,那些曾经的职场困境,反而成了你成长的催化剂。
记住,你不是为公司而活,也不是为薪水而活,而是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而活。
在这个充满可能的时代,愿你不只是一名“上班族”,而是一个真正的“行动者”——找到属于自己的事,并全力以赴地去做。
你的人生,值得你亲自定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