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老师的文章可以听得到,老师的性和天道的言论(理论),我听不到。”这就是这一章的意思。“文章”是什么?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吗?不是。对于它,有几种解释:一是指有关文献典籍的学问,如在《论语》书中出现的诗、书、礼等。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说:“文章,自谓《诗》、《书》、礼乐也。”另一种,朱熹《论语集注》云:“文章,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这种说法,文章所指的,包括美好的语言、思想、行为举动,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一切。“性与天道”又是什么?性,根据《中庸》:“天命之谓性”,指的是人性,人的本性;天道,一般指的是自然和人事,或说人的旦夕祸福之间的关系。好了,问题来了,孔子这句话,几个意思?
第一种:“子有隐”。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子贡是在抱怨,老师关于性和天道这方面的理论没教给我们。即便子贡这句话不是抱怨,但肯定有人抱怨过。所以,《论语·述而》第二十四章记载了孔子说的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根据孔子的辩解,子贡说没听到孔子言性与天道,肯定不是孔子有所隐瞒,只是孔子未说,或者说了,子贡没听到。为什么会这样呢?且接着看,先说孔子说过性与天道,只是子贡未听到。
第二种:子贡没机会听到。性与天道,这个理论很高深。子贡由于修养不够,还未到达能够听到的境界。这就好比孔子开了两个班,一个基础班,一个加强班。根据前面的章节,比如孔子说子贡是器,说明在孔子眼里,子贡的学力修养还未达到加强班的水平,只是在基础班,所以对这高深的理论,他没机会听到。
第三种:这是子贡对孔子的高深的理论的赞赏。朱熹说:“子贡至是始得闻之,而叹其美也。”子贡原来一直是基础班的,子贡没机会听到,通过自身努力,学业精进,水平提高,终于升起加强班了,刚进班,听到孔子言性与天道这么高深的理论,属于初次,有点云里雾里,不能领悟吃透,所以发出此种赞叹。“不可得而闻”,是子贡的赞叹,是说这个理论这么高深,我还不能理解呢。
接下来,子贡说“不可得而闻”,是说孔子不讲性与天命。第一种说法,孔子务实,而不务虚。性与天道,理论高深,玄之又玄,《左传》里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天道与人遥远,或说与实际关系不大;而“人道迩”,孔子强调要“入世”,即经世济用,所以孔子以“六经”教育学生,注重“人道”,教育他们提高道德修养,提高自身才干,注重道德、政治、伦理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孔子教育学生,说“文章”多,基本不讲“性与天道”。第二种说法,性与天道,有人认为即是指《易》,因为《易》中言天道很多。这种道理,神秘莫测,孔子“五十而学易”,自己学年才开始研究这个,他还未能完全吃透其中道理,所以不便于对学生言说,学生们也就听不到了。孔子自己就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以上都是大家分析的种种结果,子贡说听不到“性与天道”,到底是哪种原因呢?当时的真正原因谁也无法知道了,时代很久远,而且论语也仅仅只有这一种句。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理解罢了。自己觉得,孔子不讲,与儒家讲究要“入世”有关。孔子理想是“克己复礼”,是希望匡正社会,有用于社会的,所以他对学生的教育,内容多是这方面的知识。不讲“性与天道”,是因为这与现实社会关系不大,对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没有什么益处,所以不教。并且,自己不重视,那么自己对“性与天道”方面的理论研究不够,所以,更不会教给学生了,子贡“不可得而闻”,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