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者,培养也!
姥爷是八极拳高手。
舅舅酷爱武术,自幼就勤学苦练,又遍访当地名师,终成八极拳集大成者。
老妈不会武术纯属自己不好喜,和传男不传女无关。
记得小时候,每天晚饭后,舅家门口的空地上,都有几十个孩子在练武术——学者愿学,教者愿教,而且完全是免费的。
表哥、表弟也喜欢武术,又近水楼台,自然学得不少(应该有九牛之几毛吧,差的不仅仅是数量,更是功夫)。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传统小农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而引起社会变革的日益加剧,舅舅的授徒事业也日渐式微——徒弟们都去挣钱去了,已经没人来学了。
即便是表哥、表弟也是如此。表哥求学远走他乡;表弟虽在跟前,却弃(确切的是说“搁置”)武从商。
所以有时也在感慨,很多东西的成长是需要历史的土壤的,现在的社会环境(不是说它不好,是不适合),已经不可能再生长出佟忠义、王子平这样的“沧州二杰”了。
家人都是发自肺腑的喜欢武术,所以现在的下一代表侄也没放弃,可又能学成嘛样呢?
眼看舅舅已经年迈,当地人都说:“王世彬(舅舅的名字)这一身功夫恐怕要带进棺材了。”——舅舅自己岂非不知?可,传给谁呢?
一门技艺的练成,我想有三个因素非常重要:行动,意愿,和天赋。
自古以来,不管是打铁、砌墙,还是磨豆腐、编筐,很多手艺都是子承父业,一辈一辈传下来的。
传者、受者都很自然。也许无所谓喜欢不喜欢,把它当作吃饭的手艺,心无旁骛的努力的去做就是了。做了,也就有了饭碗。
不想做,是另外一个概念。农村有句俗话叫“牛不喝水强按头”,怎么能按得下去?哪个大师被枪逼出来的?
反过来,喜欢做的事,往往九匹马也拉不回。
在数不清的年代里、数不清的手艺人中,又出现过多少技艺绝伦的“大牛”? 从卖油翁到刻核舟者,从公输班到样式雷,以及数不清的能工巧匠。
他们或是熟能生巧,或是痴心钻研。技艺已到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程度,又怎么是一个简单的“饭碗”所能解释的。
自然,也非是靠“专利”、“非遗”以及“流芳千古”的名利诱惑,恐非个人喜欢乃至痴迷而不能至。
当然,要想做到“大师”级别,“天份”是必不可少的。
回到销售上来。
销售恐怕是这个世界上门槛最低的岗位了。(你以为沿街乞讨没有技术含量?)任何人愿意,都可以进来找个饭碗。
一提“销售”,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销售挣钱”、“做销售的有钱”。
可一个门槛这么低的岗位,又这么能挣钱,这不科学。
事实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努力去做”的程度,销售也仅仅是个“饭碗”而已(如果不努力呢?你自己去想吧),和其它的工种没有什么不同。
即便是一个“做”字,又何其难也!君不见,销售岗位流动率非常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本来就是来“打酱油”的,他们不是在“做”销售,而只是在“混”销售。
只想吃肉,不想挨打,哪能长久?
因此,要想“挣钱”,比别人更多的付出是必须的。
而要想出色,则必须得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你愿意学,又有人愿意教你。
并非所有领导都“好”为人师,或是“能”为人师,如果能遇到愿意向你传道的领导,也算是一桩幸事了。
一位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小老弟血气方刚,踌躇满志地说:“我要把我手下的每个人都培养成销售精英”。我会心一笑,呵呵,一如十几年前的我。
我说:“好,期待你能成功。”
事实上,这怎么可能呢?
能如诸葛亮者,手下武有五虎上将,文有法正、费祎、马良、邓芝、伊籍,可哪个是他培养的结果?穷其一生,他充其量也就培养了一个姜维而已。
有些人,你好心好意的教他,他还要在心里骂你是个事儿逼,何苦呢。
培养人难是对的,因为能成为“精英”的本来就是少数。而“精英”的形成,既需要个人强烈的进取意愿、不懈的努力和天份,也需要有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的庇佑,而和领导个人强烈的培养意愿无关!
再者,所谓的培养,其实主要还是关键环节的“引导”,就算“手把手”,又能把多久?
成功,是个人修行的结果,而不是培养的结果。
所以说,就某种程度而言,下属,是培养不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