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我的很多想法,都只是在读了很多书,加上自己十几年的教育思考,然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
所以这样的一些观念,至少对我自己来说,是原汁原味并且最有价值的,因此我爱敝帚自珍和孤芳自赏,如果说自信还是一个好品质的话,那么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
依然是那个外出学习的同事给我的契机,他说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有自己的课程观,知道自己是在用什么有方向的影响学生成长的。
课程其实并不这么简单,他应该是课堂上所有存在的综合显现,他是立体的,并且也是流动的,他包括一切课堂因素,而教材只是一个条件。
教育者也是课程,他也在影响学生,并且这种影响是持续的,比教材的影响更加内隐,就像一些学生对另外一个学生的影响。
因此说,学生是另外一个学生的课程,没有无缘无故的存在,我们只要有更加高超的教育手段,灵活而生动的创设自己的课堂,就能够利用更多东西来创造更加丰富的课程。
课程应该是影响学生生命成长的一切存在,是包括教育环境和教育智慧的综合实现,比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校园里每个墙壁都要会说话。
最近有的教育者主张大课程观,把地方资源引入教材,这是一种很有创新性的观点,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更为开阔的姿态,然后就是积极的实践。
请注意在这里边,不管教材是不是一个例子,我们都要足够的重视这个课程的原点,一切都需要从这里出发,进而实现有价值的整合。
但是有两种极端,第一种是完全被教材捆绑,坐在狭小的世界不见泰山,还自以为是顽固不化,没有突破和创新的勇气。
所有的课程严格遵循教材要求,没有学生观念,缺乏具体思考,不懂得创造和融合,难以形成更加有价值的教育生态。
这在目前是非常普遍,并且有很深刻的历史基础,也是最阻碍课程向纵深发展,影响教育教学走向个性化的关键羁绊。
第二种是脱离教材,随心所欲的放进很多东西,在喧宾夺主中把教育者自己给整的没有了方向,这就缺乏可行性和持久性了。
教育是为人的,一定要有所依据,并且还不可以太过偏离,我们可以看一下新的教学目标,关于文本观念和个性解读直接的论述。
其实这样的科学思想,可以推而广之,放到整个课程观上来看,就是要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能够积极的调动各方面因素,有突破性的教育实践,就是我们所应该有的课程观。
这会对教育者有更高的要求,在驾驭课堂的时候,要能够随时观察并且进行改变,让课堂在创生中,走向更加积极的逐渐发展中。
于是课后的自我反思,也应该是课程的一部分,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评估自己课前的目标达成了没有,这些都应该是每节课所制造出来的,最具个人色彩的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