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在开篇之前先要说声抱歉,因为十一节、十二节包括此节完全可以放在一块来写。但是,出于谨慎,在写每一节内容的时候几乎不会看下一节,也是为了保证当节内容的纯粹性,除非当节内容的知识点较小或是残缺才会看附近几节内容是否有相似之处,从而合并在一起写。
前言(回顾):
第十一节: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第十二节: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第十三节:拱把之桐梓,皆知所以养之者/置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
(内容):
十一:鸡狗走失/善心走失。
十二:手指不如人/心性不如人。
十三:知道如何让动植物们成长/不知道如何让自己获得成长。
赏析(十三节):
人们为何“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至于本身,反倒不知道怎样培养自己)”?
第一、人们最大的通病之一——只看得见他人,看不到自己(唯一能看到自己的时候,只有照镜子的时候)。连自己都看不到自己(肉体),更不用说能看到自己的一切(精神、灵魂),从而由己身出发,培养自己了。
第二、在第一大通病之下,所诞生的第二大通病——要求他人。因为只看得见别人,所以想要让别人按着自己的步调、想法来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完人”(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知道该怎样去培养动植物的原因之一)。
第三、在要求他人之后,第三大通病应运而生——相互比较。养自己早就变成了养别人,而在养别人的同时,却不知道他人本有其自身的长处与短处,却因着时代、风气、环境等问题,强求某人在某个特定的环境场合中,与既定的目标靠拢(这个通病,更常见于父母对子女过分的要求,而不思考自己的子女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就拿自己子女的长短与别人相比。可以说,这样的父母是不知道如何教育子女的父母。)
在三大通病过时之后,从养自己到养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在从养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到养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此时,不仅是自身没有任何提升,就连自己在幻象当中培养的人,都无法知道该如何培养自己了。
引申(案例):家长对孩子的培养。
(幻象教育)——教育雷区之一。
1、不知如何培养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的心愿完完全全的强加于自己的子女(幻象开端)。
2、应着团体、社会的要求,在孩子完全有自主行动能力的时候,依旧逼迫孩子往特定的属性上靠,美其名曰:让孩子不与社会脱节(幻象过程)。
3、在多次尝试与团体、社会接轨后,有着不同大小的成败,父母开始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互比较,为着不让孩子养成骄傲的坏习惯,总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弱点与他人孩子的长处、强项进行对比,自己的孩子永远是不及别人孩子的存在。
另言之,每个人的天资、天赋不同,把自己的孩子与某个特定的别人家的孩子相比,在泯灭自家孩子的天性(天资)的同时,无限放光彩别人孩子的天赋,致使自己的孩子在久远的将来认为自己就是个废物的存在,到了那时,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还未来得及交作业,就已经面目全非了(幻象结局)。
总而言之,人类一步一步的走向深渊,有时也许仅仅只是因为人类的天性弱点(无法看到自己(面目、精神、灵魂)等)而已。
赏析2:如何让自身犹如培养动植物那样让自己成长?
答:知道动植物成长过程中的所需(阳光、雨露)是什么,那么,也可以知道己身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真正的东西是什么(人类的阳光、雨露是什么?(可供大家自己思考,只有自己思考才能真正注意到自己缺少的、丢失的东西是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