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名校”无一不是从科研兴校中,长期探索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名师”无一不是从科研兴教中,长期实践走学习研究之路的。就是说,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品牌效应的获得,都是实践探索的结果,不是“拿来”轻而易举得到的。拿来的成果可以嫁接,照搬的经验是没有根的学校文化。
教育科研工作是推动学校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它是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建立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队伍的有效措施。校长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学校科研工作才有地位;教师潜心研究,并与本职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才能见到实效。
多年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唱得非常响,其温度还有上升的趋势。有的是在真搞科研,有的是在真喊科研。搞科研扎扎实实,学校出现稳步发展态势;喊科研,表面上轰轰烈烈,对学校发展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当然,搞科研的程度不同所起的作用就不同。我个人认为现在学校在教育科研上主要还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学校在教育科研选题上存在盲目性,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是为本学校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学校或教师在选题时,必须有所依据,符合本学校资源实际,教育和教学实际。
二是教育科研工作的过程空虚。所谓空虚,就是参与研究的教师没有培训,研究的内容没有落到实处,研究的过程缺乏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料积累,研究的环节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调控,出现了搞教育科研和不搞教育科研一个样的不应有的现象。
三是教育科研工作队伍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有的学校教育科研价值被扭曲。不重视科研过程,而重视科研的开题和结题,其目的在于为学校增添表层光环,不能增添学校的文化内涵。由此导致教师的科研目的不端正。有的领导和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的专业知识。教育工作是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起来的,又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教育理论。还有的学校认为见效慢,不愿意搞研究,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无用论”的误区。也有的学校把教育科研当作灵丹妙药,以为教育科研能够改变学校的一切,产生急功近利思想,造成不按科研规律办事,把教育科研变成了“形象工程”。
四是教育科研成果“存盘”,不能得到转化。谈到教育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应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有意识转化。经过学校有组织的总结和分析,运用一定推行措施,把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是无意识转化。教师是教育科研的实践者,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不由自主地成为了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处于一种自然状态。我这里所要谈的主要是不能有意识的转化问题。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科研结题后,获得的科研成果奖记录到荣耀册上就算完事大吉,达到了实验目的。
上述问题的出现,不能全怪校长。这里有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有经费不足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和研究者的专业知识水平问题。但是,我认为关键是学校领导者思想观念。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做基础,教育科研工作就会变为校长和教师的自觉行为。其它条件虽然与教育科研有着直接联系的,但是即使不具备条件同样也可以搞教育科研。反之,具备了一切条件,而校长和教师不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无法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了也容易跑偏。这样谈问题决不是否定条件在教育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先进教育思想,再加上相应条件教育科研工作会更加出色。
现在,正是实施“十三五”计划的关键阶段。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学校建设与发展,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与管理,都有具体的措施、内容、目标等。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也需要重新构想。因此,我就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谈几点认识,以便与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交流。
一是关于教育科研在学校的地位。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放到重要地位”这句话点击率是比较高的。凡谈起工作什么都重要,到底什么重要,有多么重要,这得从工作的功能和作用来看。决不是什么工作都重要,也不是什么工作都不重要。我认为,有的属于阶段性的重要工作,有的属于持久性的重要工作。教育科研可以称为持久性的重要工作。
为什么这么讲呢?学校快速高效发展,需有三个重要因素做支撑。一是学校文化;二是教风端正学风严谨的教师队伍;三是办学设施。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看不见,摸不着,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直接关系到教风和学风。教师是学校软件中的硬件。一所学校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教师队伍就能健康发展,反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又能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办学设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做保证。有了先进的办学设施再加上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办学效益会显著提高。但是作为办学者,不能唯条件论。如果把办学条件放在第一位,那么暂时不具备条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科研能够丰富学校的文化,使学校文化不断增值,是一种文化“储蓄”。正像有的校长体会的,教育科研工作能够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学生是受益者。这种认识是不错的。我个人同感,扎扎实实开展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就学校整体发展看,无疑会使学校文化升值,就具体的教师,能够提高其素质。没有学校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教师整体的发展。没有教师整体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是缓慢的。
二是校长在学校教育科研中的角色。校长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把校长融进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之中。校长能够自觉地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计划和管理,有利于学校整体调控,促进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决策者,不是要求校长事事都自己说了算。校长作为学校法人代表,学校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对于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要亲自参与研究决策,亲自主持制定实验方案,亲自主持撰写实验报告。学校教育科研的好坏校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这些“亲自”,仅仅嘴上说重要,实际工作中是无法很好地协调和统筹的。我不大赞成学校工作事事校长都说不清,讲不准,不知道,找副职和其他领导。学校教育科研校长缺乏“亲自”,就如同置身事外,是无法领导教育科研工作的。建议“亲自”,也不是强调校长必须亲自去选题,亲自去动笔,亲自去实验。“亲自”的过程,是一个民主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形成共识齐心协力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过程。
组织者,不是要求校长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由校长组织实施。组织者,是指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中,校长是组织的核心。在一些大的环节和重要的程序执行上,校长要发挥组织核心的作用。校长很好地履行了组织者的权利和义务,才有发言权,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导资格。学校教育科研中,以教师个体形式呈现的,校长就不一定要承担起组织者的职责。但是教师个人研究的科研课题,应该采取教师申请,学校研究批准等程序进行教育科研。教师个人开展的教育科研,校长同样也有协调、支持和帮助的责任。
参与者,不是要求校长事必躬亲。参与者,是指校长要对全体实验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没有“决策者”和“组织者”两项工作,校长的参与,因为不了解科研的具体情况,那么可能参与的越多,对科研工作越不利。有了“决策者”和“组织者”两项工作做基础,校长参与就显得十分有价值了。校长参与,不能仅仅参与开题和结题。只参与教育科研“两头”的校长,还要成为课题的主持人,是空有虚名的。校长参与学校科研工作,不仅要参与开题和结题,更重要的是参与选题、论证课题,以及整个的实验过程,做一个名符其实的课题主持人。
三是关于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目的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决不是为了获得几个证书。各学校要注重对教育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对于自己学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以往学校、本地和其他地区教育科研成果应用、推广。各学校要将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在全校范围内,或者在某个学科中进行推广。另一部分是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坚持边实验边转化的原则,将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普遍行为。科研的过程要扎实,成果转化要及时。过程不扎实就没有成果可言。成果被记入校史不能转化就失去科研的意义。
四是关于学校教育科研选题。这是关系到学校教育科研质量的问题。学校搞教育科研与科研机构搞得教育科研有所不同。学校是以教育教学实践为主的落实教育党的方针和实践教育理论的终端,一定要与教育教学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将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分开,他们之间有区别,还要融合。为了有效解决基层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在大量实践探索基础上,我在《有效教学实践论》中提出:指导基层教育教学部门搞教育科研,工作即研究;学校领导搞教育科研,管理即研究;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教学即研究。科研不是随便拿过来一个课题就可以研究的。也不一定立项的级别越高成果就越显著。关键在于选好题和对课题的实施。选好题是搞好教育科研的首要条件。就目前看,教育科研选题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上级部门安排的课题。二是嫁接的课题,意即当地或者外地取得了科研成果,学校把该课题“拿来”,开展自己的教育研究。三是从本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提取出来的教育科研课题。我倾向于选择“土生土长”的课题。安排和嫁接的课题,也应该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适当改造,才能成为学校研究的课题。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选题,都需要注意符合本学校的实际,脱离实际的科研是达不到科研目的的。选题表明了学校或教师研究的方向。教育科研选题,在开题研究之前,要有摸底调查和课题的分析、论证。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科研工作方案,等等。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就可以确定选题;准备充分后,就可以开展课题的实验研究。
二00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二0一八年二月二十八日 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