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尹喜谈道的境界(下)
本文摘录自 《列子臆说》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知其所。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知而忘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发无知,何能情?发不能,何能为?聚瑰也,积尘也,虽无为而非理也。”】
关尹子继续说,“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修道的人,假使用眼睛、耳朵来求道,“形智”,用形体、用后天的知识来求道,就违反了道。所以道这个东西很难了,你怎么去了解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两句话我们晓得《论语》里用过,是孔子的弟子赞叹孔子。不过在这里同样的文句是说这个道在哪里呢?好像看到在前面,有一点点看到了;再研究一下,不是这样,所以在前在后捉摸不定。不过,这样一来啊,就违反了“无居”,而变成“有居”了。实际上它无所谓前后、中间、内外,道是无所不在的。道能够用,我们讲戒定慧,在体的时候万缘放下,而在世间法则一样都不丢。因为起行的时候,有六度万行,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不是万缘放下,是万缘提起。要在一切处、一切事都能够起用,不然不叫做道,否则你成道有什么用?你成了佛又怎么样?
所以“用之,弥满六虚”,道不是不可以用,越用越出来,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六虚就是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就是六个方面的虚空都充满。“废之,莫知其所”,如果放下了,什么都没有,了不可得,本来无一物,就是这个道理。
“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这里要特别注意啊!后世研究中国的佛教,发现佛法进入中国后被道家儒家融化了,都是一样,因为真理只有一个。所以《列子》中这句话是说,道这个境界,不是你有心去求而远,也不是无心去求而近,所以“有”也不错,“空”也不错。但是“空”的境界抓住也错了,“有”的境界抓住也错了,所以佛学加一句“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里道家的道理也告诉我们了,这是我们固有的文化,是在佛学没有进入中国之前就有的哦!
譬如我们儒家也这样讲,“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这一句话,就是《中庸》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人没有离开过它,“可离非道也”,可离开的就不是道,不修就没有道了,这个不叫做道。因为道你修它也在,不修它也在。你说那我何必修它?但是你不修行,就不会跟道的光明面合起来,走的是道的黑暗面,所以错了。修是恢复它的光明面。......
《中庸》提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大家学佛,许多人搞错了观念,认为打坐修禅,无心就是道,达到了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或者坐起来什么都不知道,两腿一盘坐上几天就得道了。得什么道呢?我说是昏头道。我常常说你成了佛,活佛叫呼图克图,有人学成的是糊里糊涂,所以禅宗的祖师也说过,“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那么你说无心既不是道,有心就是道吗?有心更不是,所以“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有跟无、空跟有,两面都不是,你说这个道怎么得?怎么修?道理在这个地方就明白告沂你,道是每个人本有的,不是上天给你的,我经常说,只有六个字,“识途老马而已”。
老马识途也是中国文化的典故,春秋时齐桓公跟管仲有一次与他国作战,回途迷路,齐桓公就问管仲怎么办,管仲说把我们所有的老马放掉,让马自己跑,大家跟着老马走就对了,因为老马识途。所以我说,天下古今中外一切善知识,包括我佛如来,不过识途老马而已!修持证道还是在自己,老马不能把你背到目的地。
道既然不可得,怎么样去求它呢?这里关尹子告诉我们,“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要默然不语,所以不管道家佛家,世界上各宗派,凡是求道都是走静定这条路线。以佛学来讲,修定是共法,是一切外道、一切佛法共有的;佛法的不共法是般若,叫智慧的解脱,不是定。学佛的人有五种神通,一切宗教、一切外道也有五种神通,因为神通是从静定而来的。所以我们想了解般若、了解菩提道,或者证到这个道,“唯默而得之”,像打坐啊、念佛啊,都是先练习静的境界,也就是《大学》里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讲《大学》的时候,我说这个次序很好,请问“虑而后能得”,得个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时候才回过来,得到那个明德,它是个圆周形的说法,道理很对,也就是“默而得之”。
那么怎么得呢?你说我已经默然,我话也不说,挂个禁语牌修道,在那里修了几十年。你默然不语就能得到道吗?禅宗祖师问,修道的是谁啊?成道的又是什么?等于禅宗的马祖——当然不是妈祖了,妈祖是女姓修道的,是宋朝时福建的林家人,她是修道家之道而成的。禅宗的马祖是四川人,出家的和尚,因为他俗家姓马,所以称他为马祖。马祖年轻时在湖南衡山的南岳打坐很多年,他的师父南岳怀让禅师想找一个徒弟把衣钵传下去,听说有个年轻和尚很用功,一天到晚在那里打坐,南岳就去找他了。一看果然相貌堂堂,整天坐在那里,叫他也不答应,他要修道嘛!怀让禅师也不跟他讲话,就弄一块砖头,舀—些水,每天在马祖打坐的时候用水来磨这个砖,一天、两天,几天都没有反应,可见马祖的定力很高。有一天马祖忽然动念了,问老和尚在这里磨什么,他回答说要磨出一个镜子来。马祖就说,砖头怎么磨得出镜子来?怀让禅师说磨砖不能成镜子,打坐能够成佛吗?这一下马祖愣住了。这叫做话头,故意挑起他的怀疑。这是禅宗有名的公案,叫磨砖作镜。......
现在讲“默而得之”,默默然在那里打坐,这是一个外形啊,这个道究竟是哪个成的?“而性成之者得之”,成道也是自性,所以性成无上道。这一句话在佛经里经常用,出在哪里呢?老实讲,出在东方文化《易经》里,“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打坐得定那个定,是所定的一个境界,而能定的是谁呢?能定的是自性的功能,自性到达了如如不动。所以中国《易经》的形容,“成性存存”,这等于佛学的如如不动。“道义之门”则是道的境界。所以说“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所以得道、成道的是谁?还是自己自性的作用。
“知而忘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得了道以后还起不起用呢?还入不入世呢?当然更入世了,那个人世是“知而忘情”,智慧更多,是般若的境界。般若有文字般若、境界般若,得了道的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你说我们现在没有得道的人,整天脑子想得都失眠了,那得了道的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岂不是要十个脑袋来失眠吗?不会的,因为“知而忘情”,一知便休,思想智慧在他的心境界里像浮云一样,像香烟一样,飘过来就没有了,不留情。
我们大家都是忘不了情,想到自己那个孩子在美国留学,又没有买栋房子给他,怎么办啊?唉!三十岁还不结婚,又找不到对象,跑来说老师啊拜托你,你这里女学生多,介绍一个。我说我素来不做媒啊,我也不想吃太阳饼,这是个人的自由啊!所以哪个人对儿女忘情了?都没有忘情。太上忘情就得道了,忘情很难,情比欲还难忘掉,情空不了,哪能够得道啊!“知而忘情”,忘情不是绝情,绝情是小乘罗汉,菩萨的大慈大悲是多情到极点,但是“知而忘情”,慈悲过了,念头留都不留了,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行。
讲到关尹子说的“知而忘情,能而不为”,譬如说神通是道之花,不是道之果,一切修行证果离不开这些花朵,但是要记住,不要管花朵,因为原则是“知而忘情,能而不为”,那才是真知真能,才是得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关于“能而不为”,我常常告诉学经济、学财政的同学,你们的经济学啊是书本里学来的,我的经济学是钞票买来的。我也常常跟工商界的头子们讲,你们有赚钱的经验,有没有赊本的经验?当然没有。没有的话,你就不算完全,我是全都经过。我说我的经济原则是,今天赚了一百万用掉了,才算赚钱。我看你们钱很多,一毛钱都舍不得花,那你比没有钱的人还可怜,买黄金放在家里怕被偷,放银行,利息降低怎么办?一天到晚在那里发愁。世界上最大的财富是一毛钱都没有,睡觉都安稳。这就说明一个道理,真有钱的时候忘记了钱;同样的道理,真得道的人忘记了道。如果还觉得我得道了、我成道了,这就完了,可能精神有病!
所以“真知真能”的人,等于是无知无能,因此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开始,到最后一句结论,“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什么都没有,这是“天命之谓性”,这就是道,空的。所以佛讲空嘛,这是“真知真能”,得了道。
“发无知,何能情,发不能,何能为”,那么你说得了道的人,忘情而不为,无为,这是“真知真能”,等于无知无能。讲话也好,做事也好,慈悲也好,该做的都做,心中不留一点世俗的感情,做过了就忘了。如果做了善事自己还记得,那还叫善事吗?你那是做生意,投资赚钱,想求功德嘛!真正的大功德心中是没有事的,救遍了天下人,自己心里都忘了,连天下都忘了,何况人呢!那是道了。
所以得道的人,看这些荣华富贵,“聚块也,积尘也”,这个地球不过是泥巴堆拢来而已,是一点一点尘土累积起来的,几十层高楼也是如此。“虽无为而非理也”,虽然得了道,一切无为境界,看起来好像有个道理,又像是没有道理,似乎都在对与不对、可与不可之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