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法:1、循环记忆法
2、学习、做事成功法:心中有数,循序渐进,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勇于创新。
三自:自理、自主、自律。
学习、成长六字诀:诵唱读写记创。
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记忆。而中小学生的记忆,又有其特殊性:量大等,如不经过家长、老师的严格而高效的督导,形成定时定序复现的巩固习惯,经过三、五、七天次及月、学期、年、小学、初中的持续训练与引导,从而形成高效的记忆习惯。如何通过使用两法,来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呢?
核心基础知识,是必须记忆的。如小学语文的每日新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必背古诗文。英语的单词、关键句子与课文,等等。下面举例说明。
所谓循环记忆法,就是以先确立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为前提的一整套行为、习惯养成法。事实上,中小学教育,就是一系列、一整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行为、生活、思维习惯养成并坚守的过程。要先学做人(认真、恭敬、感恩、勤奋、磨砺意志与耐性等等),后学做事,是一切教育行为得以成功的起始点。
网友评论
循环记忆法的运用,是以“会”(知道)为最低目标的。“学”完了,要“知道”,要先能复述。复述时要先能说清课题、序号(第几课、什么名)(如语文、英语政史地生等)或章节序号及名称(第x章xxx,第x节xxx)这是对所学知识在大脑中进行定位,有序存放。这样做易于记忆、便于提取、使用,经过适当巩固,便于孩子形成长时记忆和永久记忆。(为此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使用中不断加深印象(循序渐进),逐渐由生到熟(熟能生巧)。所以一个人从开始学(接受新知)起,就要懂得习。循环记忆法就是一种习法。一名学生课堂上被老师灌输了一些新知,当老师和家长的,如果认为老师讲了,(你)就应该会了,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对老师上课讲的任何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碰上感兴趣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可能一下就记住了,甚至终生不忘(极少数时候即少数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需要当天及时复习的(如:可以上午的课程,午饭前复述;下午的课程,晚饭前复述);而对于不感兴趣的,就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甚至左耳听右耳冒;而对于贪玩儿的、走神儿的,他们根本就没“听”到(没接收)。对于后两种人,逐渐掉队的,跟不上的,多数都是这部分人。所以师、长及时(日日)的提醒、督促就成为孩子、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之初,确保健康成长的必备环节。老师一人督导几十人(少则三四十,多则五六十,甚至七八十或更多),很难做到训练个个到位(何况还有不听或根本不听“教导”的),所以要想让孩子课课必会,那么家长的作用就是不可或缺,且无可替代的。在农村乡镇,很多家长会说:“我不会,也不懂,教不了他。”事实上,这是“不负责任”的最好听的托词。孩子、学生在做人做事上,是需要教导和督促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时习之”,时:间隔多久?“时常”不确切;“按时”按谁的时?这才触及到孩子、学生成长的关键点。一、对“长”来说,与孩子商定:进家门先汇报半天的课程内容(最晚不过晚饭前)。二、对“师”来说,要如何确定这个“时”?''其一,以初中数学为例,天天有本上的书写作业,可以要求学生先复习当天学的重点,做作业前先默写重点并计时(标明起始时间并算出默写分钟数),同时每天学的新课重点(注意,特别强调:默写前一定要写清章节序号及标题,这是长时记忆、永久记忆的路标),连写三天(要求三天记熟所学知识)。第四天把第一天的知识去掉不写,保证以后每天只默写三天的内容。这就是一个以三天为周期的循环记忆小节。对小学的语文生字词记忆,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但循环周期可以扩展为五天(一周),每个生字每天只写一遍(周末师、长考一遍。对的字,过;错的字,参加下周的循环默写)——这种方法对增强小学生记忆力非常有效。其二,对课堂上要用到的跨月(学期、年)的知识,可提前三天提醒学生复习(在确保学生在全会的情况下,再进入新知的学习,才能跟得上、学得懂,才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