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成长环境所致,也许是自身性格的原因,多年以来我都非常焦虑,更多的是浮躁。
最近几年可支配的时间多,尝试各种方式,浮躁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
01坚持看片
看纪录片,记忆深刻的是《走进云南》《林徽因》《河西走廊》,仿佛置身其中,那一刻的感觉就像与世隔绝。
偶尔看电影,尤其是年代片《喜盈门》《李双双》《街上流行的黄裙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青春时代,心态顿觉年轻许多。
02定期存款
办退休时候,孩子刚刚大学学毕业,家里的存款集中在一张卡上帮孩子买房,望着空空的银行卡,心中无限惆怅。
于是我选择再就业,退休工资维持生计,再就业收入按月存入银行卡。银行卡余额越多,面对生活的底气越强。
03凡事先干起来再说
再就业的工作时间自由,不用朝九晚五。除了至亲,知道的人很少。
当时也不知道这份工作能否干下来,一直默默进行,慢慢熟悉业务,而且收入超出了我的预期。
凡事想,99%都是问题。
凡事做,99%都能解决。
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干不成事。
04别睡得太晚,别爱得太满,别想得太多
坚持手机不上床,到点关掉手机闭目养神,迷迷糊糊中就进入了梦乡。
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有她自己的生活,对孩子的爱慢慢收敛、放手,让她自己去适应生活。
过去的一切都成为历史,明天还没有到来,当下才是最实在的。
《烧毁记忆》中有一段话:“有一个夜晚烧毁了我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这段话就是我状态的真实写照。
05做事情,不要急于求成。
这个时代是浮躁的,当我们企图得到所有的时候,其实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坚持长期做有益的事,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可支配的时间多,我就尝试在自媒体平台上写点东西记录所思所想,给情绪一个宣泄的出口,把自己的观点分享出去。碎碎念写了两年,我尝试长篇写作,没有流量也在情理之中。这并没有打击我持续写作的积极性——能让我心态平和就是最大的收获。
不在乎收益,不看重数据,更文就没有压力,我享受写作的乐趣,至于收益锦上添花而已。
06定期收纳、整理自己的房间。
《扫除力》一书中说到:“你的人生其实就是你的房间。”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把房间里的东西重新收拾一遍,不经常穿的衣服和鞋子,还有厨房过期的用品统统送到垃圾桶。
整洁舒适的环境,让我的心情变得更好,心情好了,人也容易安静下来。
07不盲目对比,做好自己。
生活中有一个现象:
你不会和你实力相差较大的人对比,但你会和身边的人对比。身边的人没你过得好,你会平衡甚至怜悯;身边的人比你过得好,你的嫉妒心、对比欲望就会被动激发。大多数人处于越看越急躁的状态,渴望一下子缩小和身边人的差距。
这让我苦恼!后来我和过去的自己比,做好自己,那些我曾经羡慕的人,偶尔也会羡慕我现在的状态。
08读优质书籍,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人贵在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往往来源于经历和阅历。
以前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杂志、小说是首选,而开启写作以来,心理学、人物传记摆到桌面上,边看边思考,慢慢地我思考事情更加全面,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既有美好的一面,也看到了糟糕的一面——输入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我的认知。
认知稳了,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自然也避免了外界环境对我的影响。
我们可以尝试这些书籍:《百年孤独》《平凡的世界》《曾国藩》《老人与海》。这些书籍很有深度,有益于我们沉下心来,在经历中寻找真实的自己,从而克服焦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