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书摘
《颠覆式成长》会让你认识到颠覆式成长的意义所在:
成功没有捷径,颠覆也会令人心生惧意。
但在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上的回报,会让你克服这种恐惧,让你勇于尝试,不断精进。你可能想要标新立异,甚至抛弃安逸的事业;你可能会从目前的行业或公司中跳槽,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崭新领域,那就更应该了解什么是颠覆式成长。
适合谁读
· 大型企业管理者
· 渴望人生转型的人
· 墨守成规的人
关于作者
惠特尼•约翰逊,一位倡导颠覆式成长实现创新的思想家。她曾长期作为机构投资分析师,服务于诸如美林证券等大型投资公司,现与知名管理大师、《纽约时报》畅销书《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共同创立罗斯帕克顾问公司。
学什么?如何实现颠覆式成长
如果把人生必做一次充满艰辛和风险的旅行,那么成功就是人生旅途中的驿站,而成长则是艰苦的旅程以及动人的风景。成功是人生某一阶段的某一个结果的呈现,是一个人人生态度的一种彰显;而成长则是持续的自我超越,只有通过成长,一个人才能最终找到人生价值和内心平静。成长是通向成功的旅程,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在今天的文章可以帮助你预测自己创新的成长周期,洞悉颠覆自我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的,它能让你在经历变革和颠覆时从容应对,并利用它实现事业上的急速上升。
你还会发现
· 成长的S型曲线是什么;
· 风靡全球的游戏LOL成功的秘诀;
· Facebook如何做到用户量过10亿的。
一、从S型曲线精进模型到颠覆式成长
S型曲线模型最早是由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来的,用来解释某个创意或产品会在什么时候、以何种形式被大众接受。
他认为当项目或事业处于S型曲线底部的时候,接受率的增长相对迟缓,直到抵达一个临界点,这时市场的渗透率通常在10%——15%之间;随后开始步入高速增长期,强劲而陡峭地攀升至S型曲线的顶部,达到饱和状态,此时的市场占有率往往会达到90%。
但在《颠覆式成长》这本书里,作者惠特尼用S型曲线来解释个人或企业的发展状态:当一个人或一家企业面临新的挑战时,就处在了S型曲线的启动阶段。那么在启动阶段,我们能做什么呢?
1、明确目标
有一个事实你必须承认:在S型曲线初始阶段的探索过程中,你一定会遇到许多不习惯的地方,不管你再怎么努力,仍然是事倍功半的结果。这是因为在大脑中开辟出新的区域是需要时间的,就像我们开垦荒地需要时间一样。
为了尽可能缩短这个时间,大脑会将一些操作转化成习惯,自动进行“记忆群组”。比如当你想到要刷牙时,不会去考虑刷牙过程中涉及到的找牙膏、拿起牙膏、拧下牙膏盖子等动作,这就是记忆群组发挥作用的原因,它的数量越多,各种工作在操作执行中就会越顺畅。
但假如你连“要刷牙”这个事都没想明白的话,你的大脑就难以产生认识它的动力,更别提进行“记忆群组”和沿着这项工作的S型曲线向前发展了。因此,首先要弄清的问题是“我要做什么”,即“我的目标是什么”。
以Facebook 为例,Facebook 创建之初的潜在市场大约为10亿用户数。在研究完数据之后,Facebook 公司制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至少达到10%的普及率。目标定好之后,就只管朝着目标努力就对了。
Facebook花费了四年的时间,完成了在创建之初定下的目标,也就是说,他们用了四年来“开荒”,当用户达到一亿的临界点后,凭借着网络效应和Facebook的病毒式营销,用户数量开始了爆炸式地增长,之后4年间用户增长的数量远远不止1亿,而是8亿。
由此可见,目标就如同一把开启S型曲线的钥匙,没有目标,你连S型曲线的门都够不着,实现“颠覆式成长”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2、正确冒险
不管你是进入一个陌生的商业领域,还是被分配到一个新的部门,或者是要开始一项全新的工作,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些风险。如果你过于保守,那么就很可能会错失发展机遇。所以,在S型曲线的启动阶段,一定要敢于“正确”地冒险,从而发现潜在的商业需求,实现真正的成长。
数字版权的创始人艾米·乔·马丁,就是一个在职业生涯中敢于“正确冒险”的人。2008年的时候,艾米研究了NBA在广告和宣传上的支出费用,她发现,尽管这笔宣传费用已经高达数亿美元,但NBA在社交媒体宣传上几乎没有投过钱。
艾米看到了这片尚待开发的蓝海,她想方设法地说服了太阳队雇用她作为数字媒体主管,成功后,她马上开始了一系列社交媒体的宣传。
这一冒险果然是值得的,NBA的热度一下就起来了,联赛和明星的话题度也呈现几何式增长,甚至连号称“大鲨鱼”的前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沙奎尔•奥尼尔都来找艾米,请她帮忙运作社交媒体。到今天,艾米已经拥有了超过100万的粉丝,那些最初质疑说那不是一份像样的工作的人,也都渐渐闭嘴了。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保持着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开阔思路,敢于正确地冒险。
二、怎样才能实现颠覆式成长?
作者认为,颠覆者身上都具有一个共性:他们不仅能发现潜在的需求,还能将这些需求和自己的优势完美结合起来,这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本领。
达尔文曾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见到一种鸟类,他只觉得它们独特,却看不出什么具体的门道来,于是他收集了大量的标本,回国以后,立马请英国著名的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替他瞧瞧。古尔德分析后发现,这些物种相互间竟存在着天壤之别。
乍一看它们是同一种“鸟类”,实际上却是12种不同的物种,长时间的进化让它们各自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优势,每一种鸟的嘴部结构都各不相同,这是为了适应各自特殊的食物来源。因为它们中有的是以种子为食,还有的是吃水果、昆虫或者其他幼虫的。
如果我们从商业角度来分析这些鸟类,很容易就能看到这些鸟儿身上都有着类似的核心竞争力——羽毛、翅膀、嘴等,如果没有这些它们几乎活不下去,但是为了更好地吃到自己能吃的食物,它们进化出来独一无二的嘴部结构,这正是这些鸟类将食物需求和自身优势结合的完美呈现。
那么我们人类该如何把优势和潜在的机遇匹配起来,实现颠覆式成长呢?这就要用到成长两步曲了。
1、第一步:发掘优势
作者惠特尼认为,常思考几个问题,能够帮我们发掘出自己的独特优势。
第一个问题是,你赖以生存的独特技能是什么?为了生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掌握至少一项技能,只是,有的人还没有发现而已。要想找到这个技能,还需要我们对自己日常的行为,多多进行观察。
第二个问题是,哪些事情能激发出你强烈的情感,让你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当你带着强烈的情感,去做某些事情时,你会进入精力充沛、心无旁骛的状态,而这件事情,有可能就是你的优势,也是你可以考虑发展的方向。
第三个问题是,你比较容易在哪些方面谴责别人?当你谴责别人时,并不一定是因为被你谴责的那个人缺乏相应的能力,还有可能是因为你在该领域具备出众的才能,所以你能在这方面发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是,面对哪些赞美与表扬,你会无动于衷?能够为你带来赞誉的,一定是你的优势,而当你对这些赞誉已经不在意了,也就说明你已经忽视自己独特的优势了,这时候,你就该敲响警钟了,不要让“优势”白白流失。
最后一个问题是,你有哪些技能得来非常不易?这些来之不易的技能,不一定是你的最佳技能,但是,它们很可能是你开启新领域时,所必备的技能。
这五个问题,能帮你很快梳理出你具备的核心优势,而核心优势,会成为你S型曲线上的强力支撑点。
2、第二步:让制约创造价值
有人可能会认为,找到自己的优势之后,就应该利用这个优势大干一番事业了。但作者提醒我们,不要急,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做的不是马上行动,而是要先经受住外界的考验,让内心安定下来,因为在S型曲线的最初阶段,你面对的是新环境、新任务和新情况,这些外在压力,增添了初期阶段的困难程度。所以这个时候,为了避免自己受到外界的干扰,陷入到左右摇摆或混乱无序的状态,我们需要进行自我制约。
很多人对“制约”存在误解,认为在面对全新的领域时,过多的限制可能会成为绊脚石。但作者说,虽然自由能够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但它也更容易让我们失去了目标和方向。而适当的“制约”会产生积极的反馈,更有利于规范行动,实现目标,甚至在很多时候,严格的限制,也能为实现目标提供客观上的便利条件。
读历史我们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到开国皇帝,虽称不上“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那也绝对是吃了不少苦头,好不容易黄袍加身,熬出头了,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把权利牢牢抓自己手里,但这样一来,在中国已经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的相权制度就和他这种独裁的想法产生了冲突。
于是他就想废除这个处处对自己制约的相权制度,但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不能操之过急,所以他一面暗中做准备,一面等一个名正言顺搞独裁的机会。
终于在1380年,这个机会让朱元璋等到了,他以当时的丞相胡惟庸贪腐结党为由,直接废除了丞相制度,这一下,他可算是把大权都抓在自己手里了,拥有了绝对权力的朱元璋终于能睡个安生觉了。
不过,朱元璋没想明白的是,相权虽然对皇权有制约,但也同样能辅助皇权,没了这份制约,也同时少了帮助自己分担工作的人,于是朱元璋成了名副其实的“劳模皇帝”,一切事务都得亲力亲为。
据史料记载,有一段时间,明太祖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两百多份奏章、处理四百多件国事,忙得不可开交。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就算贵为天子,就算再精力旺盛、再神通广大,那也得吃饭睡觉啊!
实在是分身乏术、无力再独自支撑的朱元璋不得不在洪武十五年(公元 1395年),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也就是明朝内阁制度的前身)作为他的顾问。
虽说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和今天的秘书没啥区别,但从明朝中叶开始,殿阁大学士就逐渐参与军政机要了。他们不仅起草诏令,还能代皇帝批答奏章,实际上就是在行使当初丞相制度下丞相的权利,这种变相的丞相制度又开始制约皇权了,虽然多了制约,但也确实是解放了皇帝。
咱们以前读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书中说万历皇帝连续28年不上朝,但是,就这样一个懒惰皇上,却能让天下太平无事,民生几乎不受影响,这期间还打了三场大仗,不论是打高丽、打日本还是平定国内叛乱,几乎都是完胜,依赖的其实都是完善的内阁制度。
不仅如此,在那一时期,明朝还顺利推进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较高速的发展,资本主义也在那时开始了萌芽。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用创造性的眼光去看待制约,那它就永远是一个消极因素,若能学会拥抱制约,那它就能创造价值,成为带领我们急速成长的工具。
三、学会多维度成长
1、“退”是成长
很多人认为成长就是“前进”,但有时候一味地勇往直前并不是最好的策略,适时地停一下或者后退一小步,反而更有利于找到新的助力点和潜在的时机,为成长曲线的迅速上升积蓄势能。
在熟悉的领域持续前进,可能会让我们平稳发展,风险也小,但是相应的,增长收益也有限。如果我们能后退一步,认真审视原来陌生的领域,并拟定出相应的规划,提前做好财务、人才和心理等方面的准备,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也许更容易实现跨越式增长。因为你找到的,很可能是一个竞争小、风险低、回报大的蓝海市场。
不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后退一步可能都是一个痛苦的抉择。但书中讲的后退一步不是逃路,真正的“后退一步”,是让你放弃眼前的小利益,好腾出手来积蓄力量,获得将来的大利益。
就像解放战争初期,胡宗南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延安,毛泽东主席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选择主动撤退,他对有情绪的各级干部讲,“今天大踏步地后退,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种敢于放弃、主动后退一步的勇气和策略,换来的是日后全国的解放和伟大的胜利。
2、“败”也是成长
书中说,颠覆式成长这条路,可能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很多时候,这条路不但进展迟缓,有时还要被迫放弃,这时候有人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但越是这种情况越是不能放弃,因为失败往往会成为你成长的“推进器”。
英雄联盟(LOL)是一款风靡全球的成功游戏,但它的开发和运营公司,美国拳头游戏公司(Riot Games)的领导者却非常清醒,他们知道,游戏行业迭代速度非常快,再成功的游戏,如果在后续版本中犯了错,玩家也会很快失去耐心,迅速转向其他游戏。
为了降低游戏中的瑕疵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拳头公司始终坚持用一种幽默诙谐、自带解嘲的口吻与用户保持直接交流,公司资深游戏开发师克里斯·麦克阿瑟说:“这样做可以使游戏更人性化,向玩家展现出更加真实的一面,让他们感觉到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虽然你的错误有时会令朋友非常生气,但他毕竟还是你的朋友。”拳头公司这种低姿态的做法得到了粉丝的理解和更高的忠诚度。
以谦逊的姿态面对批评,并用对话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这已经成了拳头公司的一种内在文化。公司里的每个员工都不是‘好好先生’,他们经常会质疑管理层的决策,他们不怕失败,常常会为一个设计争论得面红耳赤,公司的每个人都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惧失败。
成功与失败,往往互为因果,要实现成长,本身就需要错误和失败作为代价和基石。带着恐惧感走上颠覆式成长之路,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经常产生孤独和恐惧的感受,说明你已经步入了正轨,而如果你觉得安逸轻松,反而说明你并没有在新的领域里启动起来。
舒适区当然很舒服,但是,我们的能力也会在舒适中逐渐退化,只有时刻保持警醒,和不至于在S型发展曲线的半途中惨遭淘汰,遗憾出局。
总结
以上,我们理解了实现颠覆式成长的方法和多维度发展的影响因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和失败是难免的,但我们需要清楚的是,那些看起来有些消极的因素,其实都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只要你能始终保持探索的热情,你就能在颠覆式成长那条S型曲线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让潜在机遇与自身优势相匹配,更要在面对挑战时,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把外在的限制和束缚,变成实现职业跃迁的有利条件。唯有这样,印象中的不可能才能一点点成为可能。
《颠覆式成长》金句:只要你有好奇心,愿意主动尝试新目标,根据实践不断调整,总有一天会成功。
成长强调过程,成功强调结果。没有成长过程,谈何成功?想要破茧而出,走向新的发展平台,就要好好把握住成长的每个阶段。唯有成长了,才能水到渠成,获得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