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想法亲子教育
如何围绕需要创造目的

如何围绕需要创造目的

作者: 迟玉龙 | 来源:发表于2019-06-06 22:15 被阅读1次
如何围绕需要创造目的

    当你理解了所有的人,也就理解了所有的事。如何围绕“需要”创造目的,这是当代父母必须面对的话题。如果这个话题理解了,离理解孩子又靠近了一步。

    一位爸爸带着孩子来咨询。孩子因为跟语文老师发生了不愉快,没法跟老师相处了,不想上学了,爸妈希望孩子能够尽快返回学校。杨老师跟爸妈展开一段对话,希望爸妈能够意会到话的真实意思,其实所有的话都是说给孩子听的。杨老师说:“孩子跟老师发生了矛盾,你们有办法帮助调解吗?”爸妈说:“我们没有办法调解,我们也影响不了老师”,杨老师说:“作为成年人的你们都没有办法跟老师沟通和解,你们觉得孩子有多大能力,从这种已经形成的关系中调整过来呢?”按道理来说,爸爸应该接过话说,估计孩子也很困难调整,但是爸爸不接这个话题,直接绕过去了,跟杨老师说:“可是孩子还得学习啊,他不去学校怎么办呢?”爸爸绕开孩子的处境,直接谈自己的愿望,这是很多父母经常做的事情。直接抛出我们的目的,那就是想让孩子回学校,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在一旁听完的感受是不舒服的。我们没有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没有能力处理这个问题,我们也没有能力处理这个问题,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会变得异常的艰难。

      孩子是弱势群体,没有话语权,想恢复跟老师的关系异常困难。妈妈说:“孩子去跟老师认错了,但是无济于事”,妈妈说到这,是令人欣喜的事情。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的行为里看到孩子的需要,看到他的感受,看到他在这个事件过程中的努力,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妈妈谈到了孩子懂事的一部分,马上又回到了自己的目的上,绕开孩子的处境,绕开孩子的需要不谈,直接谈自己的目的,这样跟孩子沟通,最后的结果就是,越谈越艰难,跟目的越来越远。

      这段对话里,围绕孩子的需要有几个关键词,1、希望。杨老师曾经跟这个孩子一样,当年也是跟老师发生矛盾,甚至辍学回家,后来依然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个大学老师,这让孩子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希望。2、看见。孩子艰难的处境以及无助被人看见了,有人能够懂他,孩子感觉到自己被人理解了,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安慰。3、妈妈有一个回应,孩子曾经跟老师道歉过几次,爸妈能看到了孩子的努力,看到孩子在整个过程中的挣扎,看见孩子在这种处境下,选择不上学有其合理性。行为合理了,孩子才能不自责、不惊恐、不慌张。

    爸妈没有站在孩子需要的角度创造目的,杨老师暗示出来的关键词,被爸妈单纯的、不顾及孩子需要的目的冲淡了,谈话在直接暴露的目的下,变得毫无意义。孩子能够跟随爸妈来找杨老师咨询,说明孩子有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愿望。孩子能够走进学校,勇敢面对老师,做出这个行为的意义,远远不如有人看到他的努力,看到他的无助更有意义。当他的需要被看到时,孩子愿意做出改变,尝试着往前走。我们希望孩子回到学校,我们需要围绕着孩子的需要创造我们的目的,如果离开孩子的需要,没有创造的过程,没有体现出来孩子的需要,直接推孩子的话,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对抗性情绪,离我们的目的越来越远。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给了我们一个视角,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人。真的能读懂人,理解人,一般父母很容易看见孩子的需要,围绕需要创造目的这个前提才成立。但是真的能完全理解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人很抽象,人是什么?很难理解。

    卡西尔创造一种方式来理解人,拿动物作为参照物,拿符号做媒介。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一种符号的动物,人是可以利用符号创造文化的动物。他把人和动物做对比,动物根据外界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射,人把刺激改造成有意义的信号进行反射。比如,遇见食物这种刺激时,动物会条件反射的自己先吃,而人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决定把食物先给孩子吃,或者先给老人吃,会把信号和刺激赋予某种意义,然后再做出反应,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人会赋予事件一些意义,体现在符号层面,根据这些符号进行思维,譬如案例中这个孩子,跟老师发生矛盾了,不愿意去上学,其实了解到人的特点,这就是一个事件。孩子跟老师的关系状态,一个事件发生了,如何把事件改造成具有某种意义的符号,比如说,孩子需要我们看见他的感受,我们看见了他的无助,他的努力,我们心疼他、理解他。人掌握着这种权杖,把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跟老师发生矛盾就是信号,我们对这些信号,围绕着孩子的需求进行改造,赋予它某种意义。

    卡西尔讲到符号功能,其实对于人的生活有决定性作用,人和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里,但是人的生活世界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人和动物的区别实质上是理想和事实,可能性和现实性这样的区别,他引用了歌德的话——生活在理想的世界,也就是要把不可能的东西,当做是仿佛可能的东西来处理。人的根本世界,他的特质就在于生活在某种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前进。如果孩子看不见跟老师调整好关系的可能性,他就向着另外一个方向走了。一般动物是被动的接受,而人在创造可能性。孩子现在跟老师沟通困难,父母也没办法,面对孩子现在遇到的困境,父母被动性地接受,希望孩子能够自己想办法走回学校,自己想办法跟老师处理好关系,反正我们是没办法。爸妈的这个表现让孩子看不到希望,没有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这里边的核心奥秘,是人能够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把人的行为赋予符号意义,创造出自己需要的理想世界。

    通过这样的符号媒介,让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人是怎么活着的,怎么创造可能性的,希望是如何燃起又如何幻灭的,如何才能有效地支持孩子,在事件面前,如何把事件里孩子的行为,用某种符号赋予意义,在意义中,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进而孩子会有勇气,有更多的精神力量,面对眼前的困难。其实孩子从来都不是被眼前的困难打到的,真正打败他的是,他会从他的行为里边抽离出来一个符号,他在这里边看不到任何可能性了,看不到希望了,没办法继续在学校里呆下去了。

    人创造了符号,又活在符号衍生的意义里边,在符号的意义层面进行思维创造,进行人类活动,这是人的主要特点,如果我们能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孩子,是否能看到一扇门呢?

    有个小女孩,喜欢找杨老师聊天,杨老师也喜欢听她说,女孩的爸爸说,她的话没有任何意义,说起来一套,做起来是另外一套。杨老师跟爸爸讲,我愿意听她说,也许她的话里边会有更多的内容。刚开始听,小姑娘说的云里雾里,聊到很多让我们听起来很玄幻的东西,好像是在另外一个空间里边,这些东西跟现实不着边际。突然有一次,杨老师感觉心被震颤了一下,小姑娘聊了这么多听起来似乎不着边际的东西,其实聊的是她自己,她通过这些东西,需要有人能看见她,她渴望得到关注。孩子越来越需要杨老师,因为她觉得杨老师是一个好的倾听者,能懂她。孩子也会围绕杨老师的需要进行创造目的,帮助杨老师搜集素材,帮杨老师做很多事情。

    换个角度,观察一个人怎么生活、劳作的,大致也能看到这个人本质是什么样的,看到一个人在符号意义的创造性是什么样的,也能看到这个人的面貌,精神人的活动特质是什么样的,这是手里的一把利剑,可以通过符号意义上的创造,改变现状,支持孩子。跟孩子互动过程中,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可以在符号意义层面上做出解释,前提是一定要看见孩子的需要,围绕他的需要,在符号意义上层面看见他的精神活动是什么样的,同时人也能创造一个更理想的世界,满足人的需要的任何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如何围绕需要创造目的

    当你理解了所有的人,也就理解了所有的事。如何围绕“需要”创造目的,这是当代父母必须面对的话题。如果这个话题理...

  • 思源自我成长第15天(2020年11月27日星期五)

    1、爱自己——能量朗读 2、运动——7800 3、学习——深耕三期第17节《如何围绕需要创造目的〉 4、付出爱——...

  • 2019设计之旅49-设计经典分享

    室内设计的目的: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和以人为本,一切围绕为人的生活、生产活动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 第17...

  • 设计模式--Maintainability(可维护性)

    Creational patterns(创造) Creational patterns关注的是如何根据具体需要创造...

  • 营销与创新—郑毓煌

    营销是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创造利润。 营销本质:如何吸引顾客和保留顾客。 营销目的:为了让推销变得多余。 营销三...

  • 对不起领导,谢谢你的“培养”,但我不需要!

    德鲁克有一句话:“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创造客户”。因此,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就是要围绕着为客户创造价值来展开。谁来创造价...

  • 项目日监控做什么

    这是山猫的第19篇原创 项目真正开始实施后,团队如何围绕整个项目的需求来进行努力,这个是很关键的一点,因此需要进行...

  • 读书笔记 2/90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 本文围绕着诗歌欣赏中的再创造的问题,层层深入地说开去。作者认为创作诗歌需要创造,欣赏诗...

  • 学习能够增强创造性吗

    #教育心理学 什么是创造性? 通过学习能增强创造性吗? 如何培养创造性? ☞什么是创造性? 根据目的、利用已有信息...

  • 「心学X实学」是什么?

    心学 企业存在的本质目的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因为企业能够满足客户需要,能够提供客户需要的产品,所以社会才会把创造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围绕需要创造目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py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