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都趁早读书小组佛、儒、道专题读书
新儒家(下):心学 |《中国哲学简史》

新儒家(下):心学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 盧sir | 来源:发表于2017-05-20 17:52 被阅读73次

心学


朱熹赞同“性即理”,而陆九渊却认为“心即理”。朱熹眼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抽象,一个具体;陆九渊眼中只有一个世界,就是心——个人的心或宇宙的心。

王守仁将心学理论进一步完善。

王守仁(阳明先生)

以前只知道阳明先生是个很厉害的人,直到看了《明朝那些事》才真正对他产生兴趣。

在作者笔下的王阳明是明朝第一人,是猛人,也是圣人,几乎无所不能,连大名鼎鼎的于谦和张居正都无法与之一较高下。后世对其推崇的轶事也层出不穷,最有名的莫过于那个“一生伏首拜阳明”的日本大将。而他的魅力还不仅仅出于自己的实力,更有其门人的强悍力量,甚至对整个历史进程都产生影响。于是转头就去买了《王阳明全集》,一定要读!

这里,我们主要认识一个作为哲学家,作为心学掌门的阳明先生。

宇宙

宇宙是一个精神的整体,其中只存在着一个我们自己能够经验到的具体世界。

先有心,才有理。心是宇宙的根本,也是理的根本。

“明德”

以此为理论基础解释《大学》

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纲领可归为一条:明明德。

我们对事物的最初反应,使我们自然明了是非。这是人的本性的表现,即“良知”。我们只需要遵循这种本性行事即可。若犹豫且寻找借口违逆本性,则会损失良知,不再”至善“。

人人都有良知,因此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只要能遵循良知,将其付诸实践,即“致良知”。

“正事”(格物)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也可归为一条目:致良知。

致良知,必须通过处理具体的事物以获得日常经验。依循良知所示的是非去行事,方为正事。其余几条都以之为基础。

用敬

靠顿悟,“先立乎其大者”,方可以敬待之。这是禅宗的做法。

对佛家的批评

朱熹认为,佛家所说的“空”并不准确,因为世界还有理存在。由于理是抽象的,所以被忽略了。但这表明时间并不是真正的空。

阳明先生的批评则不同。他认为,在根本问题上,儒家比道和佛更接近本源。

道家说虚,却是在养生上说;佛家说无,却又是从脱离生死轮回而言。在这样的虚和无上还附着着范畴限制,所以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虚和无。儒家追求的良知,才是万物根本,无一物超出其外。

另,佛说无,在世间却又有实体代言;儒却看重物身上的名义,而并不一定得是某个具体的实在。

由此可见,新儒家比道家还要道家,比佛家还要佛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菁蓉生活圈: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成都美食霸王餐来袭——VX“菁蓉生活圈”与你分享成都美食
  • andy_xie:狗屁不通的儒学逻辑 忽悠的自己都信了,用自己思考的文字阐述儒学 ,别贴一些悬乎模糊的词去堆积别人的观点

本文标题:新儒家(下):心学 |《中国哲学简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ou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