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因斯坦说,人无法解决同一层面的问题,只有站在更高的层面才能解决下一层面的问题。
好多父母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没有学习家庭教育之前,父母跟孩子之间两种力量对抗,能保持平衡,当孩子不想上学的时候,父母劝一劝,孩子也就去了。我们学习家庭教育后,开始接纳孩子,爱孩子,孩子反而不去上学了。
提出这样问题的父母,内心投射出来的是匮乏感,这个问题问的是一种经验。第一个经验是,家长没学习的时候,跟孩子好好说一下,孩子还能去学校,至于还能坚持多久呢?去学校是否能够学习呢?这都不知道。父母学习了,开始接纳孩子,爱孩子,他反而不上学了,这也是父母的经历。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如果好好说一说孩子,就不能有接纳孩子的经历,如果接纳孩子了,就不能有继续好好说一说的经历,这两段经历是不能同时进行的,也不能反复重来的,不像我们有两个苹果,可以各咬一口,比较一下哪个更好吃。用理性程序思考,这是用一种经验来证明另外一种经验,第一种经验里,他虽然不想上学,但只要能去学校,我的目的就达到了。第一种经验的目标指向是孩子去上学这个行为,我们获得的结果可能是暂时,也可能是长久的。第二种经验,失去的是孩子去上学这种形式,我们能获得什么呢?我们最终是希望孩子能够改变学习意愿,获得一个努力学习的孩子。
不知道该相信第一种经验,还是第二种经验,当两种经验都看不到希望时,就会怀疑自己,不知道该相信谁,该怎么办。这种心理状态,几乎是无解的问题,因为我们不能同时拥有两种经验去做比较,跟吃苹果不一样。
如果只盯着孩子的行为,来进行判断,在表象上纠缠,没有太多实质性意义。我们应该追问一下,孩子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学习成绩下滑真实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不上学了。
如果我们还能理智的活着,能更理智地面对自己和孩子,就不要让自己处在失控的状态,理性的界河有两条线不要越过。
第一是被情绪控制,整天抱怨,看不到希望。当看不见希望的时候,就找到类似的家庭,当年和你一样迷茫的家庭,看看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主动给自己找希望,给孩子找希望。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希望,即使内心只剩下一丝微弱的烛光,那是我们往前走的最后一点动力。孩子也一样,只要孩子内心还有一丝微弱的烛光,无论孩子现在状态什么样,先把那一丝烛光保护好,不要让它熄灭,只要有一点光在,孩子都愿意往前走。不要轻易答应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不要让孩子有去看心理医生的想法,因为这是孩子深度的自我否定,一个孩子到了怀疑自己有病的地步,只有归因自己有病,才有活下去的力量,这是孩子最后一点依靠了。如果我们再逼他,孩子就会自残了,因为他已经看不到希望了。
第二是不要让无知主控我们,不要成为一个“毫无觉察的自以为是”的人。能被我们觉察到的,能意识到的,是理性范围内的事情,一般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真正把教育结果导向不可主控的地方,是我们未知的部分,如果做错了,我们越努力,对孩子的伤害越大。没有谁比谁会更聪明,教育导向更坏的结果,不是我们已知的知识,而是未知的。譬如生活中有这样的案例,一个教育学博士,一个中学的老师,一个小学没毕业的农民,他们的孩子都有可能厌学,辍学在家,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不是父母已知到的知识,而是他们未知的部分,理性不再发生作用,因此我们要学习,放低自己的姿态,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来教育孩子。
网友评论